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幸福的多重含意——《拉比的猫》和译者张怡

2017-12-12      李霞

多年积累的专业素养使张怡的译文自然、平实,没有“翻译腔”,与漫画的形态十分契合。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小猫穆鲁吃掉了拉比家中那只整天聒噪的鹦鹉,居然会说话了。

  在《拉比的猫》中,作者尤安·史法为小猫穆鲁设定的生活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阿尔及尔。当时那里是法属殖民地,生活着犹太人、阿拉伯人和法国人,是多元文明的交汇之地。

  犹太拉比史法先生——非常巧,作者和他的主人公都姓史法——和女儿扎拉比娅生活在一起,家中还有这只小猫。史法是犹太教拉比(“拉比”在犹太文明中原指老师,受过正统的犹太教育,精通典籍律法,也是智者的象征),受人尊敬,恪守教义。父女俩的生活平静安逸。扎拉比娅小姐不常出门,对小猫穆鲁的照顾无微不至;小猫将小姐视作它的快乐之源。这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只会说话的猫

  【译者张怡说】在翻译《拉比的猫》的过程中,她对这本漫画书有了新的感受。其中扎拉比娅和小猫读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的情景,令她意识到这是一本探讨幸福的书。因为法国文学研究界认为《红与黑》不是写一个小人物如何挤入上流社会,而是一部描写幸福为何物的书。

  改变发生在穆鲁会说话之后。

  扎拉比娅一直认为小猫穆鲁如果会说话,它一定会说出“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她说的没错,会说话的穆鲁开口便是谎言。它告诉史法先生:“鹦鹉出去办急事,说不用等它一起吃饭了。”史法先生因此大怒,告诫它:“话语是用来讲出真相的。”小猫穆鲁却说:“有了说话能力,我们就能随心所欲地开口言说,甚至是虚假的事情。”它认为这种能力“妙不可言”,并且建议史法先生也可以“试一试”。

  从这天起,穆鲁“总在不必要的时候撒谎,又在会伤人的时候说真话”,它把这称为试着“说出真相”。它声称与上帝相比,自己所喜爱的扎拉比娅小姐才是真实的存在;他讥讽拉比的老师对上帝的信仰只是他为求心安而造出的幻象;他揭穿拉比对其老师的敬重,只是出于拉比在孤老之年想不明白时能找人求教。口无遮拦的穆鲁想看到说出真相后,事情“会怎样”。

  更有甚者,穆鲁生长在笃信犹太教的拉比家,却崇尚科学理性主义。它相信世界早已存在几十亿年,因为这是碳-14的科学方法检测的结论,完全不理会犹太教义中所断言的“世界由上帝在七日内创造,和现在隔着五千七百年”。

  会说话的穆鲁有了人的意识,分享了人的世界,也开始经历与人同样的烦恼。“噩梦开始降临”,它梦到小姐得了重病。后来,它梦到史法先生告诉他:“小姐已经死了。”译者张怡解释这种变化说,人类因语言的产生而明确了时间的存在,只有通过言说,物理的时间才能表达为“现在”,因为“现在”的存在,才有了“过去”和“将来”。恰恰是语言与时间的这种关联,使小猫感受到信仰的幻灭:人的寿命固然有猫的七倍长,可它心目中永恒的神扎拉比娅小姐却迟早会结婚生子,抛下自己。小姐因此而褪去了神祇的色彩,还复成人的模样。这样一来,它心中真实存在的扎拉比娅小姐也成为幻象,令他神伤。

  会说话的穆鲁对语言、对信仰、对哲学展开思考。他跟踪一位看上去严肃守礼、从不妥协的宗教狂热的年轻人,试图揭穿他的伪善面目。可是当它看到这个年轻人在荷尔蒙与信仰间挣扎时,却开始对他有了好感。

  一只会说话的小猫,因为懂得了人类的语言,而追求知识,探究人性,对信仰作理性判断,对人生有悲悯体悟;以其汪洋姿肆的智识力和哲学思考,获得了超越庸常生活的另一重幸福感。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