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爱国铸魂 百年树人

——百年南开大学书写新篇章

2019-09-06      本刊记者 张雪

南开大学主楼。(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一百年前,南开大学诞生于风雷激荡、民族危难之时。“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这份爱国初心,始终镌刻在百年南开的奋斗史中,成为南开大学最浑厚的精神底色。

  抚今追昔、回望百年,南开矢志爱国奋斗、秉承报国使命,在爱国斗争中接受洗礼,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办学之路。

1919925日,南开大学开学纪念合影(最后排左一为周恩来)。(南开大学提供)

  “爱国三问”铸就爱国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 20191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的第一站,便是视察南开大学。总书记的话语字字千钧,道出了南开百年历程中始终坚守的精神内核。

  回望百年南开,“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这是南开创始人之一严修的报国志向;“为国家办教育,办以国家为最高目的教育。”——这是南开另一位创始人、教育家张伯苓的爱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南开学子、第一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赤子心声!

  南开大学肇端于严氏家塾。1898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的张伯苓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这一年,张伯苓结识热心教育、倡导新学的晚清翰林严修,受聘执教于严氏家塾。

  1904年,严修与张伯苓赴日本考察后,将严氏家塾变为公学,初名中学堂;1912年起改称南开学校。

  在南开学校的办学基础上,经过多年筹备,于1919年秋正式成立南开大学。刚建校时,只有周恩来、马骏等96名学生,教师也仅有17名,设文、理、商三科。这三科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设立的,蕴含着强烈“育才救国”的初衷。

20世纪30年代南开大学化学实验室。(南开大学提供)

  一百年筚路蓝缕,南开因爱国救国而诞生;一百年峥嵘岁月,南开因富国强国而成长。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1935年秋,在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校长发出了这著名的“爱国三问”。时值“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沦陷,“爱国三问”成为南开师生的精神烙印,强烈地激发了投身救亡运动的热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隆隆的炮火硝烟中,南开被迫南迁。同年111日,南开大学与同样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时期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师生合影(地点在联大师范学院)。(南开大学提供)

2007年,为纪念西南联大成立70周年,从云南昆明联大旧址复制的纪念碑在南开大学校园落成。(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在昆明的8年时间里,南开大学始终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中坚力量,它所呈现出的严谨教学的精神,与清华大学并称,加之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最终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这段光辉篇章。如今,走在南开校园,一座由昆明原址的联大纪念碑完全复制而成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矗立在南开八里台校区。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一个个鲜活的名字生动再现了那个烽火硝烟年代,南开学子矢志报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风火硝烟淬炼南开百年赤子情怀,南开大学抗日救国、奋斗强国的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2017年,8名南开大学新生应征入伍。“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志士多有投笔从戎的家国情怀。抗战时期,许多南开学子就主动奔赴沙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如今,你们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20179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回信,习总书记在信中肯定了他们携笔从戎、报效国家的行为,勉励他们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公能日新”成就报国之志

  “当年开办南开大学,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去培养人才的。”面对南开师生,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我们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要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在新的起点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成为南开大学新的骄傲!”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是百年南开一直秉承的校训。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胸怀爱国救国之心的南开师生深知,空有一片爱国情不行,必须通过教育使得国家自新自强,才能实现自身的报国之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寇对我步步紧逼,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南开成立东北研究会,开展东三省实地调查;创办《大公报·经济周刊》,撰文揭露日本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推动应用化学研究所与民族企业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对中国酸碱工业的垄断……

1929年,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在黑龙江考察时的合影。(南开大学提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南开原校长杨石先响应“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毅然放弃深耕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转入农药化学等国家迫切需要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如今,走在南开校园,一座有着淡绿的外墙,高低错落形似几何的屋顶的二层小楼坐落于校园东部,这座取名为“宁园”的小楼是国际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的故居,陈省身从1926年考入南开大学,到1937年执教西南联合大学,从1985年受教育部委托建立南开数学研究所,到2000年在南开大学定居,直到2004年在南开辞世,身为南开人,陈省身一生心系南开。

20世纪80年代,为迎接著名校友、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归国执教南开而专门建造的宁园别墅。(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比起宁园的低调,比邻而居四合院式的迦陵学舍古朴方正,别具风格,这是南开大学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修建的居所,也是一座集教学、科研、藏书于一体的中国古典诗词宝库。叶嘉莹先生是当代的古典诗词泰斗,她学贯中西,品质高洁如莲,“站在哪里都是一首温润隽永的诗”。思源楼旁、马蹄湖前,南开学子与叶嘉莹先生一起以诗观生命之美,以诗书母校之爱。

迦陵学舍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号定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中式书院,图为迦陵学舍内景。(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从周恩来总理,到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奠基人杨石先、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再到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杨敬年,著名无机化学家申泮文……南开“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报国志永恒不变,方能培养出一代代兼济天下、爱国报国的南开人。

矗立在南开大学主楼前广场上的周恩来塑像,南开大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立德树人”续写强国之梦

  9月,津门大地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石先楼前,绿草如茵,周恩来总理塑像高高矗立。

  “愿相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00年前,南开校友周恩来总理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激励着一代代南开儿女。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时光流转,南开报国之志不变。

  近年来,南开大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中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多项研究报告,特别是在新药研发、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气污染与防治、“桥式吊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南开学者不断勇攀创新高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坐落于南开大学主楼后广场上的校钟,是南开精神的象征。(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文科振兴计划、理科提升计划、生医发展计划、工科攀登计划。”进入新时代,南开大学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全力构建科研创新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格局、大舞台,一系列学科振兴计划破茧成蝶。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坐落于南开大学石先楼,石先楼以南开大学老校长杨石先的名字命名,杨石先是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创建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为新中国农药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20185ESI数据显示,南开大学ESI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居国内高校第一。在2017年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上,南开大学位列全球科研学术机构第57位,位列中国高校第7位,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科研机构第22位。

  一张张靓丽的成绩单背后,是南开育人为国的使命担当,成绩的背后,更有着新时代南开人不变的强国之梦。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教育了每一个年轻南开学子要有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支教生活对我来讲是一堂生活的党性教育、国情教育课。”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程曲汉刚刚从西藏支教回来,他是南开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1999年,南开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首批实施高校,迄今已累计招募了20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开展支教服务,为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年来,南开支教团成员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爱国报国的情怀书写在了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担当实践中。

  “在祖国边疆,在西部基层,我的工作很平凡,这也是继承了南开建校以来爱国奋斗、为民族贡献力量的传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艾伟俊曾到甘肃省庄浪先高房村任第一书记,如今,他是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成员。

  523日,一场以“弘扬爱国精神 奏响‘爱国三问’时代强音”为主题的报告会开启了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面向天津市的首场宣讲。8名南开师生作为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成员,聚焦百年南开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光荣传统,从不同角度讲述光辉历史和动人故事,展现一代代南开人把小我融入大我、接续奋斗、矢志报国的赤诚情怀。

  一百年前,南开人秉承爱国之愿,开启了育才救国的办学之路;一百年后,新时代的南开人胸怀强国之梦砥砺前行。

  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南开面向新百年、争创“双一流”的宏伟目标。

  “爱国之问”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面向新百年,南开人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南开“答卷”!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