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永不消失”的石鲁

2020-01-16      本刊记者 郭翔妹

  出生于1919年的艺术家石鲁,是中国美术史论界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巨匠,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的革命文艺家中最杰出代表之一。20191210日,正值石鲁先生诞辰100周年,展期两个月的“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观众跟随他的400余件作品,再次回顾石鲁璀璨的艺术人生。

1974年,石鲁在兰州常书鸿家作画。 摄影 常嘉煌

  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为了致敬“石涛”和“鲁迅”,表达其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他改名石鲁。

  自幼家庭文化氛围颇佳的石鲁,爱好美术。1934年,15岁的他进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8年,从小不乏抗争精神的他肄业于四川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起的10年间,石鲁先后在延安的陕北公学、西北文艺工作团、《群众日报》社、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木刻版画作品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1942年,在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东方欲晓》《延河饮马》《南泥湾途中》等作品,尽显革命生活对画家情感的作用。

  这期间,石鲁的作代表作还有版画《群英会》《打倒封建》等。《打倒封建》刻画了农民大队进入地主庄园的场景,在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整体的画面结构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上颇为精彩,具有革命史诗般的价值。

  石鲁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不是场景再现,需要艺术家认真思考艺术规律,力求在构思立意上新颖、丰富、含蓄,并对特殊形象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感悟。

  新中国成立后,石鲁被派往西安工作,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而立之年的石鲁保有激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作为新中国陕西美术事业的推动者,他倡导深入生活,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在青海藏区、宝成铁路、兰新铁路建筑工地,祁连山、乌鞘岭等地创作,用笔触深情展现风土民情,为劳动人民画像。他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成为当时陕西美协创作的指导思想,从而推动、创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北方诞生的画派—长安画派。长安画派以西北自然、风物、人情为主要载体,创新了中国画的同时,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