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阅读 >> 正文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

2021-06-04      本刊综合报道

  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的消息从遥远的火星表面传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圆满成功。

2021年5月15日,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摄影 王永亮 闫晓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当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2021年5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落火影像。该图由导航相机拍摄,镜头指向火星车尾部。图中可见火星车太阳翼、天线展开正常到位;火星表面纹理清晰,地貌信息丰富。

  自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天问一号”经历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和3个月的“环火”探测,“登火”成功,并开展巡视探测。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火星探测属于高风险航天任务,中国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2020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

  登陆火星三大难点

  在奔赴火星到成功降落的征途中,“天问一号”需要经过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段六个飞行阶段。其中,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一步。

  着陆火星表面有三大难点:

  一是环境不确知,不确定性大。火星有稀薄的大气层,与月球和地球的环境截然不同。月球没有大气,着陆过程完全靠反推发动机点火减速,着陆过程干扰因素少。我们对地球的大气环境有较深入的认识,航天器从空间返回地球的设计依据比较明确,也比较充分。火星着陆的减速主要通过进入舱的气动外形结构和降落伞与大气作用进行减速,而我们对火星大气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时火星大气又十分不稳定,有风、有沙尘暴,这些天气的出现是随机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十分重要,不确知、不确定的条件会给火星着陆带来很大风险。

  二是着陆的过程较为复杂,充满挑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动作,不允许半点差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这个过程需要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着陆缓冲等多项技术才能实施软着陆。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稍有失误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

  三是地面无法干预,全程自主控制。着陆时,火星和地球的距离达到3.2亿千米,无线电信号一来一往大约35分钟,地面不可能直接遥控,所有动作触发条件的测量、判断,所有动作的执行,包括最后阶段通过拍摄着陆区的图像并选择满足条件的着陆点,都要探测器自主完成。

模拟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表面。

  着陆,步步惊心

  进入火星轨道后,“天问一号”探测器经过几次调整,于2021年2月24日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火期间,每次经过预定着陆区乌托邦平原上空时,都会利用高分辨率相机对预定着陆区地形、地貌进行详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利用中分辨率相机探测着陆区是否存在沙尘天气,为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做好准备。

  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环绕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时,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最终着陆的过程中,“天问一号”经历了“生死9分钟”——通过一连串10多个动作,将速度由2万千米/小时0,这些动作环环相扣,要一气呵成,每个动作都只有一次机会,一步出错,全盘皆输。

  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通过外形结构与火星大气剧烈摩擦减速,减速一定程度后展开配平翼,利用空气动力来调整姿态。然后,从背罩上弹出降落伞,进一步减速。继而,抛掉进入舱的大底,展开4条支腿,通过雷达测量速度和对火距离,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要抛掉背罩和降落伞,7500N变推力发动机开机进行动力减速,边下降边进行粗避障。在距离火面约100米处悬停,再次判断地形,选定最终着陆点,再缓缓着陆,在触地瞬间准确判断已经着陆,关闭发动机,完成着陆过程。

火星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子午高原、斯基亚帕雷利坑,以及最长的峡谷——水手谷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左图)

“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了首幅火星图像。(右图)

①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子午高原;斯基亚帕雷利坑;水手谷。

  火星车“祝融号”的任务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当日,着陆平台完成坡道展开,“祝融号”火星车完成桅杆、太阳翼和天线展开,在第一时间将成功展开的消息传回地面。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新闻宣传中心 供图

  517日,环绕器进入中继轨道,为“祝融号”和地球建立中继通信链路,将火星的“真容”传回地球。

  “祝融号”火星车按程序进行环境感知和状态检查,一切准备就绪后,于5221040分,安全驶离着陆平台,抵达火星表面,开始新的征程。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是: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

  “祝融号”火星车3天为一个工作周期开展科学探测。受苛刻环境影响,“祝融号”每只能工作约两个小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感知、移动巡视、科学探测、数据下传等。“祝融号”开展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7分钟)的科学探测后,将完成既定的巡视探测目标。

  “天问一号”留守火星,环绕探测

  517日,“天问一号”环绕器通过第四次近火制动,顺利进入周期为8.2小时中继通信轨道,成为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信使”,同时开展科学探测。按照计划,在火星车完成90个火星日的既定探测工作后,环绕器将进行轨道调整,进入近火点265公里、远火点1.2万公里的科学探测轨道,对火星开展约1个火星年(约2个地球年)的遥感探测,力求对火星表面“全覆盖”,同时兼顾火星车后续探测的中继通信。

  “天问一号”任务之后,中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将继续新的征程。据了解,2025年前后,将实施小行星探测任务,2030年前后,将实施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任务,目前正在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更多的“天问”系列任务,将使中国的行星探测迈向更远的深空。

  (本报道得到国家航天局大力支持,未署名图片由国家航天局提供。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VCG111322116465(1).jpg

【本刊专稿】神秘三星堆的再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于1986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星堆遗址,35年后,神秘、浪漫而又瑰丽的古蜀文明再次受到了全球的瞩目。

308018482_8.jpg

【画报月历·202105】

2021年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