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文艺 >> 正文

艺术不止于乡村——黔东南的“榕江模式”

2022-08-23      

“大地之书,不止于蓝——贵州榕江蓝染文化艺术周”开幕式现场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多民族共生的聚集地,具有丰饶的自然与人文历史资源。2015年,“高速县县通”打开了这里通往外界的大门,2020年黔东南州所有县顺利脱贫之后,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这里凭借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方热土。 

  2022年8月18日晚,“大地之书,不止于蓝——贵州榕江蓝染文化艺术周”在当地具有200余年历史的两湖会馆拉开帷幕。

开幕式现场带来侗族大歌表演

“大地之书,不止于蓝——贵州榕江蓝染文化艺术周”开幕式现场

  20余位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文化机构,12个支系蜡染传承人,8位国家级蜡染专家,以及200位国内学术、艺术、设计、文旅、产业专家,在榕江县3个传统村落的10余处场地,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共启一场以文化艺术振兴乡村的公共艺术行动。

  榕江县种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板蓝根种植业。近年来,以“中国蓝染之乡”为顶层构想的榕江县,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乡村建设出发,致力于蓝染全产业链路径,融合一二三产农文旅模块,从源头开始,复兴中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靛染工艺,并跨界集结海内外多学科学者、专家等资源。 

  2022年“大地之书,不止于蓝——贵州榕江蓝染文化艺术周”活动包括“不止于蓝”艺术赋能乡村文旅主论坛、“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贵州省蜡染专家主题讲座等内容组成。 

  从8月18日至20日,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在榕江展开田野调查,并举行“不止于蓝”艺术赋能乡村文旅论坛,结合榕江独特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具有地域特点的产业模式,聚焦艺术助力产业发展与文旅振兴,挖掘城市与乡村的故事,激活乡村、激发社会认同和情感共鸣,推动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的“榕江模式”的形成。

  同时,“莫西子诗×会唱歌的寨子”于8月28日晚进行线上公益展演。宰荡村是世界非遗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摇篮,保留了侗族人最完整最纯粹声音图景。声图计划通过声音和影像两个⻆度,以通感与联觉为理论基础,以黔东南榕江为艺术现场, 邀请具有影响力的跨界艺术家共同参与,以声图⻆度再度诠释文化遗产, 传播中国的多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金竹乐团带来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表演

专家嘉宾一行考察大利侗寨

  8月18日至20日,两天时间里,近百位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资深媒体人在榕江县大利侗寨、宰荡侗寨、青于蓝古法制靛厂蓝染艺术中心等代表性地点进行田野调查,不仅被榕江丰富的自然与民族人文资源所震撼,更深切感受到这场“谋定而后动、历十年渐成型”的公共艺术行动为当地带来的活力与改变。



专家嘉宾深入走访考察大利侗寨

  大利侗寨是黔东南保存最为完整的侗寨之一,当地的侗族人在迁居此地后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较为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系统。对大利侗寨进行的艺术实践围绕侗族生活方式研究和在地公共空间改造展开,这其中既包括利用大利在地建筑群进行的空间再造,也包括在尊重当地人生活习俗和传统的基础上,针对外来游客设计的功能性服务场所和设施。依托在地人文,赋能乡村更新。

专家嘉宾观看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展

专家嘉宾观看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展


嘉宾们在宰荡侗寨感受侗族大歌

  宰荡最吸引人的是侗族大歌。在宰荡上寨的一座花桥上,设有《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公益展示项目——《会唱歌的寨子》。项目灵感源于策展人汪莎作为志愿者参与的《会唱歌的橙子》公益项目。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的传承靠的是口口相传。侗族歌师是侗民族音乐的传人。在宰荡,一入夜,孩子们就开始三三两两自发到歌师家学唱歌。“会唱歌的橙子”公益项目将专门用来资助村寨里的侗族歌师和用于鼓励学侗族大歌的孩子。后来汪莎作为跨界策划人在当地发起了“会唱歌的寨子”的声图创作计划,邀请小河、莫西子诗、金竹乐团等音乐人及艺术家ALEI等,与侗族大歌跨界创作,以线上展演的方式打造艺术及文旅项目,让侗族大歌引起了更多关注,也让“会唱歌的寨子”成为独树一帜的文旅体验项目。




专家嘉宾在青于蓝古法制靛厂蓝染艺术中心考察

  嘉宾们在青于蓝古法制靛厂蓝染艺术中心体验蓝染、蜡染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魅力。近年来,以“中国蓝染之乡”为顶层构想的榕江县,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乡村建设出发,致力于蓝染全产业链路径,融合一二三产农文旅模块,从源头开始,复兴了中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靛染工艺。

艺术赋能乡村文旅: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论坛现场

  8月20日下午,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级院校的专家学者,汇聚榕江县两湖会馆,以“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为案例,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文旅”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方李莉主题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方李莉结合榕江的现实提出“后农业文明”的概念,她认为乡村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只有在乡村才可以最好的实践和实现。“后农业文明”可以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模式的新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的自主创新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主题演讲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从艺术乡建的伦理问题、文化权益问题、艺术与村庄的关系、阅读村庄、乡土社区的现代性、“原型启发”与“介入策略”等方面阐述了发生在榕江的公共艺术行动带给他的思考。他提出村庄作为活态文明的最小文化单元,不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内涵,同时它也是文明活态性的唯一存在。他说“从侗歌的声音与身体的涌动中,感受到了村庄里的真诚与最朴素的文明。村庄是所有孩子们的村庄,是民族美育的大课堂。”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主题演讲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为大家带来“非遗之美 生活即道——传统文化的美学教育”的分享。他指出我们在艺术乡建中的文创产品应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适度”的美好品质,摒弃繁缛工艺的炫技,真正为实用生活服务,以“经久传世、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现化手工设计观,导向简素致朴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进行了“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工作机制”的演讲。他从我国乡村发展演进的历史背景,结合《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文化产业特派员对于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分会将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乡建”创始人陈炯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乡建”创始人陈炯结合自己大量全国乡建实践案例提出“产业为基、生态为要、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的艺术介入乡建的原则。在他看来,艺术乡建必需激活村民的积极性,提出当地的核心文化价值并进行可以产品化的设计。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肖剑主题演讲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肖剑以“艺术节庆与城乡形态”为题进行演讲。她认为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和实践下,主体性的建构与本地化生产的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节庆为小城市提供了平台,并不断地与“他者”相遇。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文创院副秘书长王旭主题演讲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文创院副秘书长王旭以“悬崖上的村庄——雪山村”的震后重建为例,讲述了年轻建筑师们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共同让村庄焕新颜的故事,这个感动网友们的故事正体现出“群体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广州设计周联合创始人、哲品创始人张卫平发言

  在主题发言之后,众信博睿副总裁宁国新,广州设计周联合创始人、哲品创始人张卫平,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付向东,艺术家代表贾立,兰宫艺术品创始人陈芳,香港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博士后、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洪岩,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教授周潇分别结合所在领域,分享了参加本次“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的感受。

艺术赋能乡村文旅: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论坛圆桌讨论环节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艺文力创办人汪莎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方李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艺文力创办者汪莎围绕乡建项目的持续运营、文创产品的设计等当下艺术乡建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论坛由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主持。

艺术赋能乡村文旅: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论坛嘉宾合影

  “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策划者汪莎表示:“榕江这本大地之书刚刚翻开,榕江的乡村振兴需要大家长期支持,秉承着价值共创的理念,希望在大家的共同书写下,这本大地之书能够越来越精彩,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与读懂。”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