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在瑞士的国际组织
当地时间2017年1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伯尔尼同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举行会谈。 摄影 兰红光/新华社
勇于担当,引领世界经济和全球化正确方向
寒冬时节,瑞士兰德瓦瑟河畔阿尔卑斯山上的达沃斯小镇牵动世界目光。在人们普遍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反经济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明显上升的背景下,“世界往何处去”成为各方关心的焦点问题。
1月17日,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的多次诚邀,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素有“全球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主题确定为“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习近平主席在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会见施瓦布,同与会各界精英深入互动交流,呼吁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年会援引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语,道出我们所处世界充满矛盾的现实境况,回答人们“世界怎么了”的疑问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困惑,提出中国关于全球化的认识和主张。他说:“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发现问题且分析问题后,拿出勇气、付诸行动,解决“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面对世界范围内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抬头,各方对全球化走向和未来前景感到迷茫。国际社会对加强全球治理能力,早日走出困境充满期盼。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主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发展。之后,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又为维护开放共赢的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此次习近平主席来到达沃斯,站在更高起点,深刻诠释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不回避全球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结合中国的成功经验,强调到世界市场的大海中经风雨、见世面,主动适应全球化,“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才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分享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从深层次上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剖析当前全球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是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空间失衡。为此提出打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为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席强调:“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习近平主席旗帜鲜明地倡导全球自由贸易和互联互通,推动创新发展理念、政策手段、增长方式,呼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多边主义,促进社会公平。这些观点契合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放大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积极效应,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将中国理念进一步上升为国际共识。
外界高度关注中国经济走势,对中国的期待和担忧同步上升。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讲坛上介绍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改革破解各种困难挑战,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习近平主席以事实和数据说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更是贡献者。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强调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大力建设共同繁荣的对外合作格局。
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以应对全球挑战为主线,重点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怎么做”等核心问题,引导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讨论聚焦休戚与共、携手合作、共克时艰,树立了中国作为世界发展正能量的积极形象。
百里竹海是西部最大的高山竹海,拥有成片竹林35万亩,竹品种180余个;这里是“中国首批森林氧吧”,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100000个;在“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这里被评为全国最美赛段。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2020年,是海南解放70周年,同时,海南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跨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