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六盘山下听雨声

2018-08-06      来源: 新华网

  找准产业路径 “下雨就是下GDP”

  年近六旬的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殷万平一辈子以养牛、种地为生,但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苦日子时直摇头:“说不成,说不成。”现在,他家的牛托管到村里的养牛场,空闲房入股农家乐,每年仅这两项旱涝保收1万多元。

  一样地种地,一样地养牛,为何前后变化这么大?因“闽宁协作”来固原的福建农林科学院专家林戎斌说,固原穷就穷在“生产方式”上。种玉米种土豆永远只能糊口,难以致富。改变产业发展路径才是固原脱贫的关键。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从“三西”扶贫到“闽宁协作”,固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产业路径。但在脱贫和发展的压力下,固原曾迷惘过,也想走“工业兴市”老路,但当地脆弱的生态经不起“高耗能、高污染”的折腾。

  走过一些弯路,固原最终还是回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多年积累的生态红利催生了一批绿色产业。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西吉县的土豆、艾草,彭阳县的山杏、菌业,泾源县的苗木、草畜,隆德县的中药材,让在大山受穷的群众充满希望。

  水蜜桃已经挂果,巨菌草肆意生长,万寿菊迎风盛开……许多前所未有的植物正在这片大地上茁壮成长。张柱说:“在生态建设基础上,固原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产业,在延链、增链上下功夫。比如我们正在推进‘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工程,引进选育适合固原气候的经济作物,力求在种出风景的同时种出产业。”

  艾草,过去只是野长在山间,如今已经成为西吉县山绿民富的新“利器”。走进泽艾堂生物科技公司车间,一股浓郁的艾香扑鼻而来,艾草已变成艾贴、艾条、艾饼、艾枕、足浴包甚至艾草香烟等产品。“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公司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产值600万元,农民种一亩艾草能收入2000元,我们计划在西吉县推广10万亩艾草订单种植。”企业负责人林玉清说。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7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生态涵养区(7月1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卧龙山公园(7月1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回汉守望相助 春风化雨一家亲

  “六盘山松柏一排排,回汉乡亲亲手栽,好政策呀人人夸,各族人民是一家。”这是一首流传在六盘山区的回族花儿。固原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比达46.3%。民族团结始终是固原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回族老人拜富贵义务讲解“红军三过单家集”的民族团结故事直至生命停止,回族阿訇马崇礼为“和谐宗教”树立楷模,回族女税官丁晓莲“慈爱似母”连续资助160余名各族贫困学生读书,汉族大学生“村官”李浩全票当选回族村支书带领百姓奔小康……60年来一批批民族团结的典范涌现在六盘山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紧抓精准脱贫这把总钥匙,以社区邻里节、文艺汇演、农村讲习所、脱贫主战场等为载体,春风化雨,在各行各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胞工程”,固原回汉各族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守望相助,你追我赶。

  西吉县马莲乡张堡源村回族村民马存录是个远近闻名的致富大户。2006年,他看到本村汉族村民苟富贵因家庭贫困,一家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老旧土坯房生活,主动掏钱租下一间门面房无偿提供给苟富贵,并提供5万元的物资供他开办农资商店。经过十多年的打拼,苟富贵在马存录的帮助下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资代理大户”,个人资产已过百万元。

  回汉各族群众不分彼此、水乳相融,民族团结已经融入固原市各族群众生活日常。“经常到回族村民家走访,有些回族老人拄着拐也要送我到门口,村里一位回族青年在外打工得了急病,首先给我打电话寻求帮助。”自治区水利厅派驻隆德县杨河村第一书记徐耀林谈起他和回族群众的日常交往,自豪又幸福地说道。

 

DJI_0233.jpg

走进梁平百里竹海,置身天然森林氧吧

百里竹海是西部最大的高山竹海,拥有成片竹林35万亩,竹品种180余个;这里是“中国首批森林氧吧”,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100000个;在“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这里被评为全国最美赛段。

snap_screen_20200730091443.png

113名“一带一路”建设者出境返岗复工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DJI_0579(1).jpg

《人民画报》中的海南70年

2020年,是海南解放70周年,同时,海南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跨越期。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