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论软实力悖论及其中国超越

2017-03-20      文/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 所长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及重阳金融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

 

近年来,软实力的概念在中国日益流行,其流行度超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然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等国际舆情调查近年数据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未随着中国公共外交投入而提升,甚至在一些国家反而有所下滑。为什么中国如此投入,形象改善效果并不佳?决定中国软实力的因素究竟是什么?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威胁论”有以下不同版本:

——中国威胁论Ⅰ:中国发展不可持续,因为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核心价值。西方因而对中国的人权、民主甚为关心,希望通过接触中国而塑造、输入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威胁论Ⅱ:中国存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不能普世化。西方对华接触,就是要将中国纳入西方普世价值体系。

——中国威胁论Ⅲ:中国提出类似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如“中国模式”,并且极力推广,以取代西方的统治地位。于是,西方人担心“中国统治世界”。

在这种话语霸权体系下,中国便处于“三元悖论”困境:无论有无核心价值,无论如何对待普世价值,都成为西方世界的威胁。不破除这种价值悖论,便无法让西方人对中国崛起放心。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新型大国关系,就是针对此。

那么,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特”在哪里?首先,中国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等,不能等同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其次,中国崛起本身因而丰富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内涵,也在鼓励其他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路。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软实力资源主要有三:一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形成中的“中国模式”。正如“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上引发广泛而积极反响所显示的,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国成功中找到了西方现代化路径之外的选择,积极学习、借鉴中国模式。三是现在提倡的中国梦。解读中国梦的过程,既是中国不断完善自身核心价值观、身份和认同的过程,也是外界不断理解、认同和接受乃至欣赏中国价值观的过程。

笔者认为,中国国际话语权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首先,话语权产生土壤——培育终极关怀和普世观念。当我们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秉持“和而不同”理念时,很难有一套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为此,要摒弃以农耕文明孕育的“天下主义”情怀,真正树立起世界观、国际社会观。

其次,话语权产生动因——培育国际关系精神。中国国际关系话语权,如何从传统世俗社会产生,能否以“中国模式”表现国际关系精神,是重大考验。

最后,话语权产生要素——培育独立探索的学术体系。应自下而上塑造话语权,即国际话语权源自民间,反映到官方,表达于世界。

总之,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建构,需从培养国际话语权着手,对外展示自身核心价值,以及核心价值的普世性。由此看来,中国软实力理论建构要超越国际、国内制约,尚需时日。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