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一带一路,语言先行

2017-03-21      文/陈艳

“一带一路,语言先行;语言不通,一切皆空”,这是前不久2016中国语言服务业大会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诸位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个共同观点。在他们看来,语言相通是“一带一路”所有愿景和规划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也是最高层面的联通。它离不开人的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互通。只有语言相通才会谈及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等等。



近千种语言方言

古丝绸之路曾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范本,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又使伟大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亚欧非三大洲、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文化丰富多彩,语言千差万别。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告诉记者,据他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达53种之多,涉及9大语系,如果再加上少数民族语言,总体数量将“数以千计”。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程度的加深、内容的加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越来越多,多语种人才需求也越大。目前中国仍缺乏一支强大的语言人才队伍,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非通用语言人才队伍,“语言+X”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极度匮乏。据统计,针对沿线国家53种官方语言,中国高校尚未开设专业的有18种;有20种只在全国一所高校开设,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师资都难以保障。其中土耳其语、波斯语等语种在校就读的学生不足100人,而且很多非通用语种的招生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语言不通是目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亟待解决的短板之一。



语言与经济、文化

据商务部“走出去”公告服务平台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080份,新签合同额514.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307.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6.5%,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2.3万。当前,中国经济在海内外的发展市场化程度逐年增高,语言服务行业也应紧跟形势,紧跟时代,努力服务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壮大。

语言相通不仅作用于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同时也关系着项目的经济指标。项目信息、商务谈判、经贸合同、工程管理等无不需要大批外语人才,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背后的经济价值。如果一个国际项目合同因为语言不通问题导致延误,损失可达千万甚至亿元。

“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语言背后反映的是一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语言沟通更深层的是跨文化交际。企业要想走出去、做投资,语言是“钥匙”,由此才能打开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大门”,最终融入当地社会。

很多走出去的企业表示,因不懂语言、不懂当地文化背景,丢失不少合作项目和发展机会。同时他们也发现,要做生意,先交朋友。在很多时候,用当地人习惯的民族母语与之沟通交流,往往更容易融入对方的朋友圈,事半功倍。但仅仅掌握通用语言,如英语,是不够的,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中国不仅需要精通外语的语言人才,更需要“语言+X”型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X包括外语能力、汉语水平、专业技能、商业知识、文化底蕴、沟通能力等。

在零点有数集团高级副总裁冯看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应该是文化现象。中国企业不缺产品不缺技术,但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此前,零点有数在项目报告《海外中国企业声誉报告2014》就曾指出,“走出去”指硬实力,是资金资源的实力体现;“走进去”指软实力,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成功体现;“走上去”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完美结合,得到对象国政府、社会、企业和人民的喜欢、信任和尊重,是国际化企业追求的至高境界。



多种方式促进语言相通

回首一千多年前,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与当时中国的语言发展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隋朝(581-618年)专门设置了四方馆,接待各国商使。唐朝(618-907年)都城长安是当时一百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其中外国人就有1/10左右,在朝廷和地方为官的外国人也有三千多人。唐朝诗人岑参对当年中外交往的盛况曾做诗“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明朝(1368-1644年)明成祖曾创设四夷馆,用来培养外交翻译人才,学生享受很高的待遇。  

鉴于目前中国外语人才主要依靠高校,建立学科专业等方式培养。不少高校与外国高校展开交流合作,定期互派交换生,系统培养“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语种的外语人才。例如,中国外语人才的摇篮北京外国语大学计划到2020年将开设语种扩充超过100种,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

目前,北外开设语言专业种类已达70种。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企业,为满足自身短期急需,可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定向或委托培养专业人才,或开展快速、有效的员工强化培训。

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认为,沿线国家语言的互联互通是双向的。沿线各国在加强对他国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本国语言在他国的传播。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广泛建立。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2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哈萨克斯坦也在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等3所高校开设了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哈萨克语、哈萨克文化、历史和国情知识在中国高校的推广和传播。

推动“一带一路”语言的互联互通单靠人工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新技术的发展,大大缩小了人们沟通的误差和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障碍。当下人们沟通交际的软件也多伴随着语言技术产品,智能手机、网页、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上面都有即时翻译的功能和服务,这些服务大都免费,科技的进步也为语言互通降低了成本。

作为中国语音技术行业的佼佼者,中国科大讯飞最近研制出一款新型翻译机“晓译”,目前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中英口语的即时互译,未来还将不断加入更多的语种。操作“晓译”类似于打电话,按一个键说中文,它就能说出英文或者其他的语言。在未来人工与机器的结合将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实现更多的语言互通。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