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正确理解“一带一路”

2017-06-16      文/王义桅

  一

  国内外对“一带一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要么把它当作对外援助,要么把它视为对外撒钱,担心是否引发债务危机,毕竟国内还有许多要用钱的地方:精准扶贫、设施改造等。其实,“一带一路”并非对外援助,其提出从国内背景说,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两大问题:解决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全球化效应递减问题,因此也标志着中国从融入到塑造全球化,从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态势转变。从国际背景说,是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

  “一带一路”也并非简单的中国对外投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出口、引资驱动向投资、创新转型,争取产业行业标准、国际话语权,日显重要。“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彰显我国有企业优势及制度优势,正推动中国从靠拼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优势向标准、话语权、发展模式及创新优势转化。印尼雅万高铁中方击败日方胜出。中国模式在非洲正大显身手。非洲第一条中国标准跨国电气化铁路,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都采用中国模式。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和蒙巴萨港口建设也是如此。

  资金从哪里来?“一带一路”建设靠中国一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全球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公—私合营PPP模式为此受到青睐。看到基础设施巨大投资缺口就担心中国去学雷锋、做冤大头,把钱投给“一带一路”项目,大概是本能的反应。

  资金往哪里投?投资美日发达国家,固然风险少,但面临投资设限的障碍,长远收益不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着眼发展潜力,占有未来市场,就要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十分看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经验。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基础设施项目、能源及港口等国计民生工程,有助于增强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战略经济依赖,形成命运共同体,摆脱对西方的依赖。

  “一带一路”着眼于“五通”—以资金、技术优势制订标准:1)产业标准:新基础设施(如5G技术);2)大宗商品定价权:能源管道;3)国际投资、贸易规则:C-WTO, E-WTO(从商业领域到电子商务领域的世贸规则),在此基础上,推进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双多边合作和互联互通,大力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地位。“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在全方位开放中进一步推动投资便利化,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建设包容性全球化,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要算战略账、政治账,而不只是经济账。

  面对外国政府更迭频繁,信用缺失,老百姓担心“一带一路”经济效益与安全风险,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评估“一带一路”收益,不能就事论事,要看长远、全局,看关键环节,考虑到大国投资基础设施的历史惯例。再说,规模效应也需要时间积累,比如中欧班列,存在回程空车问题,就是规模不够。

  的确,“一带一路”有关投资合作项目特别是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但从长远看,对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项目也要区分是战略项目、政策项目还是商业项目:战略性项目是国家担保的,如中巴经济走廊服务于中亚和新疆地区进入印度洋的战略目标,本身是不以赚钱为目标的;政策性项目多为示范工程,如雅万高铁,是国企担保项目,服务于赢得1亿印尼人人心,不能简单以赚钱与否来衡量其价值;而剩余的商业性项目则本身是按照市场原则办的,是赚钱的。部分项目出问题,受耽误,长远和整体看也是在试错,为其他项目和后期项目做铺垫。

  总之,遵循“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国际惯例、政府引导”原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对外撒钱,而是新的长征,是中国在沿线国家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友谊拓展与深化,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中国营造、中国规划的能力与信誉,提升中国威望。就其地缘经济与战略效应而言,堪称“第二次地理大发现”,正在重塑人类文明史与全球化话语权,体现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一带一路”时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处理好我国利益和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关系,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务实推进和舆论引导的关系,国家总体目标和地方具体目标的关系。”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各种唱衰“一带一路”言论,不能说出发点都不好,但多半就事论事,将个案等同于整体,将“一带一路”视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没有准确、全面理解“一带一路”,而是以西方视角、过去经验的臆断,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还不自觉配合、呼应了国际上的“一带一路”威胁论,可以休矣。

  种种“一带一路”威胁论,归根结底是质疑中国企图或怀疑中国知行合一的能力与意志,尤其是NGO煽风点火,助长了上述担心。比如,“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开工仪式时,信德联合阵线、俾路支共和党等组织此起彼伏地发动小规模反华游行示威,耸人听闻说什么巴基斯坦债务负担,受中国控制,缺乏透明度,损害其利益等。中泰高铁一波三折,就有美国支持的NGO在捣乱。保护大象的NGO说,修了高铁,影响大象生活;保护青蛙的NGO说,修路影响青蛙迁徙……

  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各种势力正行动起来,利用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讹上中国,讹上“一带一路”了。一些人捕风捉影,不断拿“一带一路”项目—如中泰高铁、斯里兰卡港口建设—说说事儿,乘机要挟中国—不一定是当地反对派,很可能是背后的西方势力。尽管中国不搞零和博弈,主张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但国外政治就爱拿中国的“一带一路”说事儿,博眼球。

  形形色色的“一带一路”威胁论反过来提醒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市场原则、国际标准”,切实贯彻好、实施好“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企业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社会组织、NGO打交道,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好处、机遇不能话不能讲得太满,要留有余地,充分估计各种突发、意外事件,防止少数人绑架“一带一路”项目,毁坏“一带一路”声誉,成为国内斗争、利益纠纷的牺牲品。

  那么,民心如何不通的呢?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在《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中指出:“英国人与德国人、法国人没有共同的神话、象征和历史记忆,也没有共同的黄金时代能够用来激起这些国家民众的共鸣。”这才是英国脱欧的根源。

  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之道,不只是加强相互了解,更在于创造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身份、共同的辉煌。

  —共同记忆:19世纪中叶,英俄等欧洲列强首先对中国西部边疆实行蚕食政策,掀起了一股以地理考察为名的探险热。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在以后半个世纪中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出现一系列所谓中国文明根在西方的“新发现”。背后折射的更深层问题是,欧洲人或者欧洲学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因为中华文明唯独未被西方征服,足以动摇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的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

  为此,丝绸之路的复兴,也就是告别“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都是前欧洲殖民地,其博物馆、历史文化多靠宗主国以及现在的西方国家建设和书写。这使得这些国家即便是中国的邻居,其民众与西方的心理竟然更近!我们不是与西方打交道,而是与一个西化的世界打交道!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就是要唤醒这些民众,回到共同记忆。“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考古学者、艺术人士等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他们唤醒丝绸之路历史记忆,塑造共同的回忆。中国敦煌莫高窟经验可帮助沿线国家保护、修复其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应帮助沿线国家阐述其历史,告别西方殖民遗产和中心论情结,塑造共同的丝路历史记忆。

  —共同身份:我们不是一个个近代西方赋予的民族国家,而是丝路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不是大国崛起,是文明的共同复兴。走出近代,告别西方中心论,寄希望于塑造共同身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三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塑造沿线国家共同身份,从古代的丝路人到今天“一带一路”人,超越国家与民族隔阂,着眼于整体身份建构。

  —共同未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国人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丝绸之路》一书中如是说。

  的确,“一带一路”的名与实都是博古通今、引领未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引领共同的文明复兴和未来发展。只有将各自的未来铆在一起,才能同心共建“一带一路”,共同迎接“一带一路”时代美好明天。从大历史看“一带一路”,就是以丝路精神、命运共同体确立人类道义制高点。

  总之,“一带一路”呼唤公共外交转型:从我到我们,从国家层面到共同层面。这“三共”才是破解中国威胁论、“一带一路”威胁论之道。

 

  三

  国际社会常疑惑:为什么不叫“新丝绸之路”而是用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有没有一张图表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己国家在不在“一带一路”里面?谁在谁不在,有何标准?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体现中国模式与中国文化特色,全称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21世纪”,“一带一路”首先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其核心词是互联互通—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鲜明体现21世纪特色。第二个是“带”,经济带经济走廊与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改革开放模式经验的体现。第三个是“路”。中国人有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快速修高速。在中国,“路”只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今天的道就是命运共同体。

  针对国内外种种疑惑、质疑,对外传播“一带一路”要统筹十大关系:

  一是普及性与专业性:要从国内向国际,从大众向精英转变,有针对性、从各学科、领域切实形成理论体系,回答国内外社会关切。将理论与故事结合,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

  二是综合性与专题性:影响关键少数,抓住核心关切。参照G20配套论坛,讲述青年、妇女等与“一带一路”,Herstory on 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上的“她”故事)

  三是共同性与差异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国一策、一事一策。

  四是传统性与现代性:古丝绸之路的三类人:Migrants(迁徙者),missionary(传教士), merchants(贸易商),一带一路的新3M:

  五是中国性与西方性:帮助沿线国家重塑自己的历史,重塑丝绸之路历史,重塑与中国关系史。

  六是政治性与市场性:政府-企业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双引擎,政府传播与企业传播相结合。

  七是战略性与倡议性:淡化政治色彩,把“我要说”的宣传变成“他要听”或“他去说”的传播,提升多次传播力。

  八是大陆性与海洋性: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等如何包容互鉴?“一带”与“一路”的关系?

  九是国家性与全球性:适当淡化国家性,增强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体意识。

  十是道义性与利益性:义与利。“一带一路”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从双赢到多赢,实现共赢。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