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科技支撑“一带一路” 中国科学院成为重要支柱

2017-10-16      撰文/本刊记者 周瑾

 

10月1日,“TWAS科学奖”及“TWAS-联想科技奖”获得者在第24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大会开幕式上合影。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老挝科技部部长波万坎•翁达拉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会面。

  中科院版纳植物园作为中国最好的植物园之一,率先在东南亚开展了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2016年,中科院在缅甸建立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而即将在老挝成立的东南亚生物多样性办公室有利于双方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等科学领域的合作。未来几年,中科院将整合优势科技力量,在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大型热带雨林生态样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支持并提升双方合作水平,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如今,科技作为当之无愧的“热词”之一,被频繁地提及。在今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高起点、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

  科技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难题,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和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具有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需求。从科技合作入手,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解决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有利于从战略层面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利用科学院有利的国际交流优势和合作渠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科技内涵,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和支撑服务。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之间贸易交流的通路,也是科技、人文交流的通路,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习近平主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和构想。这既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也契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

  回望历史,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活跃的商贸活动中,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科技成果东传日本、朝鲜,西传阿拉伯、欧洲各国。其中,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传播及普及,推动了欧洲思想启蒙、宗教改革、资本主义的产生;火药和指南针使环球航行成为可能,推动了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人类逐渐认识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为第一次“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与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引入的多种农作物和水果、蔬菜改变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体系模式的输入更是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历史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不只存在于商贸领域,科技的交流和互动长期以来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技是其中最活跃、最有革命性和历史意义的因素。

  环视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已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大家都面临着复杂的发展挑战。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这样的挑战。

  科技创新不仅是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与挑战的“金钥匙”,也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显著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之间在各个重点领域交流合作能力与水平的“推进剂”。这些重点领域包括政策咨询、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贸易资产,以及人文交流等。在这一过程中,科研机构,特别是国立科研机构,理应起到其应有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交流、科技合作,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发展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认同。

  深化拓展科技合作

  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立足“一带一路”合作,充分发挥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和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的基础,启动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方案》。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加大了国际交流合作力度。

  中科院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快速提升。在各类国际组织和国际期刊担任重要职位的人员超过600多人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中任职的人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TWAS是一个全球综合性国际组织,原来叫第三世界科学院,后来改成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秘书处总部在意大利。这个科学院有95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个院士。

  国际人才引进与培养持续跨越式发展。累计引进外籍人才超2000人次,接收攻读学位的留学生近1500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可能是在中国攻读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全国大学当中首屈一指。这些数据比“十二五”增长了将近7倍。目前,中科院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对外科技合作格局,为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围绕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饮用水安全、生物技术、绿色能源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领域,中国科学院在国内有优势的单位设立了5个“CAS-TWAS卓越中心”,利用中科院已有的科研机构和科技资源,为相关国家解决特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2013年以来,中科院与塔吉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合作共建了9个境外科教机构,构建了长效持续科技合作的机制。比如,与塔吉克斯坦等国共建的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现代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信息技术等研究;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重点开展气候变化、海洋科学、水下考古等研究。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中国科学院和TWAS共同建立了空间减灾卓越中心,第一时间就派科学家到尼泊尔,跟尼方共同合作,利用中心空间减灾技术和平台,对尼泊尔地震的损毁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他们提供航空遥感数据和分析结果,这些工作得到了尼方高度评价。

  同年,科学院和斯里兰卡供排水部签署了备忘录,这是应斯里兰卡政府的要求,解决斯里兰卡不明原因的肾病以及水资源的设计和利用。2015年12月,两国政府正式批准了中-斯水中心立项。

  近年来,中科院结合自身优势特点,以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的科技问题为重点,组织发起了若干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着力解决全球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重大科技挑战。比如,“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吸引了10多个国家30多个研究机构参与,从区域和全球尺度深入研究“一带一路”资源环境科学问题,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应对战略。2016年,又发起了“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通过获取空天地综合数据资源,构建共建共享的地球大数据平台,为应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手段。

  可以说,中国科学院围绕“一带一路”所打造的科技合作网络和平台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地标”和“新名片”。

  从201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开始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包括科技项目的合作,包括人才培养,还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CAS-TWAS),接纳周围国家科学家到中心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科学院通过CAS-TWAS院长奖学金,为留学生提供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工作学习和生活费用。这是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共同合作的项目;还有发展中国家访问学者资助计划,举办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培训班等等。通过这几种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科研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800多人次。

  建成“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2016年,中科院与俄罗斯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发起举办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科学家聚集北京,会上成立了“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发布了《北京宣言》,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中国政府和沿线国家提供双向的战略科技咨询建议。

  《北京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战略咨询长效机制;二是组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针对“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共性科技需求和挑战,牵头启动了20多项重大科技合作计划,比如说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新发突发病研究等;三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针对沿线国家、地区的民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来转化适用的科学技术。这不仅能够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需求,又促进当地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四是加强沿线国家科技人才培养。依托国科大、中科大和有关研究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人才,包括硕士生、博士研究生,培训科研和管理骨干人才,有1000多名。中科院想通过五年的时间,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打造合作基点,形成国际大联通的科技合作网络雏形。

  到2030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并且在带动双边、多边及区域科技合作当中发挥骨干网的作用,使中国科学院在亚太、亚欧、亚非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处于龙头和中心枢纽地位。行动计划的长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使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体系成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科学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