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11-10      

撰文/王海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伟大战略构想,4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新方案、新模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5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总结了4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新方案和新模式
  十八大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到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需要相互依存,主动加强战略沟通和政策对接,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共识和合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为此,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和政策,深化贸易投资产业和金融服务领域的务实合作,促进各国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国际合作新方案。“一带一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面向人类共同的发展未来,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平等、多元、自主、包容、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构建平等互利共赢全球经济新秩序的中国主张,体现了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和思想的不断创新。
  与传统的国际合作和治理方案相比,“一带一路”是平等的、包容的、开放的和自愿的,尊重各国发展历史、社会文化差异、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选择,不以国家大小强弱贫富排队,不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不玩强权政治,不附加任何条件,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框架内,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对话,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主动把握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模式。首先,“一带一路”是发展中经济体和南南合作的新平台,是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和合作规则的重大创新和有效补充,并不排斥现有国际经济合作体系和框架。其次,“一带一路”是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把经济合作倡议和构想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和行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搭建起全方位合作平台。最后,“一带一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讲述了中国的发展故事和经验,大大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信心,也为发达经济体参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带一路”为全球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公共产品。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和实践中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发展理念、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等物质和思想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受到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普遍支持,惠及众多国家的人民和企业。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德法日也派代表前来,形成了270多项合作成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设立,雅万高铁、亚吉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缅甸蛟瞟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重大项目的推进,让很多国家收获了红利,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一带一路”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独特贡献,更是中国自身发展转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出现波动,国内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杠杆过高,发展创新动能不足。“一带一路”为中国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了动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空间,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入世以来,我国经济过分依靠欧美日发达市场和来自这些国家的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持续的冲击,进出口贸易出现大幅波动,利用外资增长缓慢。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企业实力的大幅提升,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能力和愿望持续高涨,“一带一路”沿线广大的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有助于相关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与这些国家经贸投资合作打开了新的空间。中国在“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和工程承包活动的增长也带动了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的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出现了新的特点,制造业发展转型遇到了瓶颈,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随着中国人工、土地等各种要素成本的急剧上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很多企业希望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人工成本较低、劳动力充裕而又离市场较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中国制造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与其他国家企业在技术、品牌和质量方面的竞争,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研发、设计、商贸、物流、金融、培训、标准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大大提升了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一带一路”为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根据自身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寻找符合自身发展利益的定位和参与方式,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由地方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发展论坛、政策对话、行业峰会、专业展会、旅游合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地方各级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能力。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沿线56个经贸产业园区大多也是由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主导建设管理的。
  “一带一路”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化经受挫折、国际合作陷入低谷、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发展风险明显增大的背景下由中国政府提出的。可以说,“一带一路”确定的五大方向,“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为沿线广大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积极推进战略对接,密切政策沟通,“一带一路”合作帮助沿线国家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合作模式。中国与沿线众多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匈牙利、捷克、希腊、老挝、柬埔寨等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双边合作规划和计划。这些文件有利于将中国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国家的发展战略思路进行对接,从而分享各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政策和发展实践,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帮助相关国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大力深化项目合作,促进设施联通,“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沿线国家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打开发展的大门。交通、能源、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是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中国政府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与沿线很多国家签署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电力、水资源、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合作协议,不遗余力地推动道路、港口、物流、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就是为了提升沿线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助力这些国家实现经济的起飞和发展。
  努力扩大产业投资,实现贸易畅通,“一带一路”合作帮助沿线国家主动融入全球生产供应网络,建立起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体系。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厂经营,向当地转移技术,为当地培训专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带动所在国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经贸合作园区、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区、自由贸易园区,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帮助所在国吸引中国和发达国家的企业前往投资,促进所在国对外投资贸易快速发展,为所在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提供示范。
  不断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资金融通,“一带一路”合作帮助沿线国家筹措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撬动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沿线国家。中国政府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极大地改善了沿线国家的融资环境,撬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中国政府还通过丝路基金、中非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亚发展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等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极大地缓减了沿线国家的资金压力。
  继续增强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合作让沿线国家的广大人民确实感受到合作带来的红利,增强合作发展信心。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沿线国家的发展援助,承诺2017-2020年援助规模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并通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在沿线国家开展惠民救助活动。中国政府将“绿色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支持水资源保护、森林保护、荒漠化治理、绿色能源等项目,分享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理念、技术和实践。中国政府支持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中国游客前往沿线国家旅游,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任重道远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世纪工程,涉及国内外方方面面的利益,国内的热情和努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成功与否在短期主要取决于相关国家能否主动配合,在长期则取决于这些国家能否真正实现经济起飞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任重道远。
  (一)要理性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艰巨性
  共建“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大陆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少国家面临“发展陷阱”,另一些国家则长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会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动力,却不是保证这些国家经济起飞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够成功实现经济起飞,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经济体屈指可数,需要在内部进行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内因永远是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要在创新中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共建“一带一路”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制度、文化、政策和金融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同时也要尊重历史规律、尊重相关国家的文化习俗与合作意愿,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稳步推进。首先,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参与国发展动态、合作意愿及战略对接契合点进行跟踪,做好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其次,要建立对话、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应对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挑战。最后,应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合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不断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
  (三)要注意地缘政治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安全的热点地区均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政治安全和互信存在巨大赤字。与我国相邻的朝鲜半岛、中亚阿富汗、南亚印巴克什米尔地区均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凹地;西亚北非、俄乌交界地区由于动荡冲突,区域经济合作几乎陷于停滞;中巴港口和经济走廊建设、中斯港口和产业园区项目,引起印度猜忌和不安;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铁路一波三折;泰国政局更迭、缅甸边界冲突导致项目搁浅,损失巨大。
  (四)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认真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中的宏观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互相支撑,既要发挥国有大企业的优势,更有发挥民营企业的活力。考虑到很多参与国既存在市场缺位问题又存在政府缺位问题,帮助这些国家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高效的市场化协调机制非常必要。
  (五)要客观对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难度
  “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融资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为大型国企承包建设,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牵头融资,而东道国信用等级普遍较低,长期债务偿还能力大都非常有限。项目招投标中仍然存在国企之间、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内部竞争,放大了项目的财务风险。东南亚、南亚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于日韩等国冲击,国内金融机构只能提供更为优惠的融资条件。此外,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东道国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建设进度没有达到计划要求,实际投资超过预算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