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从境外“丝路”主题图书特点透视我国“一带一路”发展

2017-12-20      

撰文/ 袁鲁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传统型话题,其主题图书一直是海外出版的畅销书,每年出版量近百种。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项目逐步落地,特别是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正式成立,让中国赢得普遍赞誉。“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也一改波澜不惊的出版状态,出版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影响深度和好评度等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境外图书呈现以下特点:
  沿线各国基本认同,普遍保持接纳态度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阐释了丝路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当代价值。从“一带一路”境外图书的总体情况来看,研究者对习主席提倡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一丝路精神有着高度的认同感。综合分析来看,“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激发了沿线各国的热情和期望。研究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不断加深,从开始的概念性解读,逐步拓展到研究倡议内涵、政策举措、未来影响等角度。
  印度高级研究员维杰•萨胡加肯定了“一带一路”为世界带来的新机遇,他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中表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了多领域海洋经济网络,通过沿海走廊连通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纵观“一带一路”境外图书的出版情况,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正逐步激发沿线各国的参与热情和期望,另一方面各国专家学者也更多地从积极角度解读“一带一路”产生的作用与带来的机遇,纷纷建议本国政府和企业珍惜此次机遇,搭乘发展快车,实现经济增长。保加利亚经济学家西米恩•德加科沃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挑战和前景》中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整个亚洲和欧洲公路、铁路、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将丰富中国及周边60多个贸易伙伴经济体的发展。”俄罗斯学者科尔迪尤拉•拉斯托吉和让•弗朗西斯科•阿尔维斯在《欧亚大陆连接:高效供应链沿现代丝绸之路联通中亚》中认为,丝绸之路作为大陆桥,途经中亚和俄罗斯,为中国和欧洲之间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补充航线,为促进该地区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和中东:从丝绸之路到“阿拉伯之春”》一书中,作者默罕默德•奥利马特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为该地区和西方世界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带来忧虑。韩国经济学教授全炳叙在《中国100年的梦韩国10年的富》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制定的计划,韩国企业应抓住这次发展良机。
  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突出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有关丝绸之路的传统议题正在逐步扩充,呈现出由“表”及“里”去、由“虚”到“实”的研究态势。以往,丝绸之路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沿线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旅游名胜、饮食文化、动植物品种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议题内容则拓展到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区域安全等领域,研究全球版图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国家及地区间的安全态势。具体的切入点在合作共赢、互联互通、商贸往来、供应链管理、文化交流、城市建设与合作、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产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上。泰国副僧王赵昆通猜在《“一带一路”: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普世观点》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描绘了世界和平的演变过程,以及创新思想、理想主义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上的自由发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巴哈廷扎伊姆大学(Sabahattin Zaim•niversitesi)校长麦赫迈特•布鲁特在《路过文明——丝绸之路的重生》中称,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的陆路相交,成就了沟通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古老之路。而土耳其马尔马拉海底隧道的通车,横跨欧亚大陆,被喻为“现代丝绸之路”,为古代的骆驼商队连接亚欧大陆提供了新的机遇。
  研究者权威多元,影响政府决策和民众认知
  研究“一带一路”议题的专家学者覆盖20多个国家的政界、学界、金融界、艺术界及传媒界等各个领域,包括官员、智库研究人员、历史学家、法学界人士、大学教授、银行家、风险投资专家、艺术家、宗教人士、记者等各行业人士。权威专家学者们就“一带一路”的解读,对各国政府官员的决策和民众的认知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全球战略家帕拉格•康纳在《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中对公共产品、互联互通、丝绸之路、地缘政治的阐述,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书的推荐者和阅读者,涵盖了英美等国的高级官员及1000多位中外网评者。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提出的“东方中心”视角更是对广大民众了解“一带一路”倡议起到了推动作用,该书席卷英、美、德、意、荷、波等全球20多个国家。英国记者汤姆•米勒的《中国的亚洲梦:沿新丝绸之路打造帝国》被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官网推介为高校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与此同时,旅游专家推出的《旅游者读物:丝绸之路的历史》《丝绸之路:中国和喀喇昆仑公路》图书,又掀起了“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热潮。丝绸之路上那些鲜为人知却又充满活力的故事,特别是连接欧亚国家的实用旅游指南,为人们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丝路上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当下欧亚大陆海陆连通后的当代文化魅力,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追捧。
  “一带一路”共识不断增强,前途光明但误解犹存
  总体来看,研究者围绕“一带一路”的客观研究和正面解读占主流,共识不断增强,整体趋于平和。但由于受现实利益冲突、地缘战略等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误解犹存,期待与忧虑交织。“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人们的热情和高期望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怀疑和警惕。有专家认为,“虽然中国充满雄心抱负,新的‘丝绸之路’仍然障碍重重”。汤姆•米勒的《中国的亚洲梦:沿新丝绸之路打造帝国》一书,对此问题的剖析代表了许多研究者的观点。该书认为,越南、印度、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对此倡议存在着矛盾心理,因为他们担心在借助“一带一路”发展经济的同时,自身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会受损。印度更是担忧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宣称中国在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实兑港、斯里兰卡的赫班托达港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建立军事基地,是意图构筑一条从海上包围印度的珍珠链。还有研究者担心政治与地区安全会影响“一带一路”的实施效果和公平分配;担心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趁机做大做强,在地区和全球政治经济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影响到本国的利益;担心沿线参与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差,中国在人均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
  各方专家积极探讨,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
  专家学者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和影响的同时,也积极提出解决措施和应对建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印度智库学者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八个建议:1.参与国定期磋商;2.参与国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商讨合作机制的可行性;3.实施集体性安全举措;4.增加合作的透明度、实行信息共享;5.协调有关措施、照顾彼此关切;6.明确合作机制的要求,在商讨过程中要问询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7.参考其他多边组织的运行机制;8.加强参与国的战略互信。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政治和安全事务高级研究主管娜戴热•罗兰甚至在《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与战略影响》一书中,专门用一章节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还讨论了他们所设想的趋利避害的方案。
  当下,“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牵动世界的神经。境外专家学者多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西方分析中国问题的“思维定势”。我们从境外“丝路”主题图书特点分析,可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境外的影响,从而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宣传,做到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及时纠正误解,解疑释惑,增信释疑,为倡议的推进和落实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通过讲好“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故事,传递好中国的理念和态度,塑造好中国是合作共赢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形象。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