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国对外合作战略的“金砖”大道

2017-12-21      

撰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主任) 

撰文/曹岳(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将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经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探索后,已然成型。国际合作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诸多国际合作机制中,中国首创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总抓手,包括金砖机制在内的诸多其他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相辅相成,构成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多元多层次网络,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中国一方面推动多种国际合作机制发展共进,各显其能;一方面也在积极促成多种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该特点在十九大前的最后一次主场外交——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尤为突出。创建于2006年的金砖国家机制,历经十年,从无到有,成为有声有色的新兴国际合作机制。201795日结束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开启了金砖国家机制第二个十年的合作历程,开辟“金砖”大道,联结“一带一路”,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 


一、金砖历程:从01 

  一本名叫《从01》的商业畅销书讲述了创新是商业成功的秘诀。“从01”就是从无到有,就是走出前人未走之路,这就是创新,无论这一步本身看上去有多小。企业通过创新能够开拓新的市场,避免竞争,赢得最大的利益。创新不只是商业成功的秘诀,更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金砖机制就是这样一种推动世界发展的创新。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在全球经济报告《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中提出BRICs概念,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四个典型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因BRICs发音同英文单词bricks“砖”的复数形式)相同,中文译为“金砖”,因此,巴俄印中四国当时也被外界称为“金砖四国”。尽管奥尼尔在报告中预测了金砖四国未来将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本质上讲,金砖国家最初还是高盛提出的一个投资概念,好听好记。5年之后的2006年,金砖这个服务于国际资本的概念,启发四个国家成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日后又吸收了南非,让BRICs变成了BRICS,金砖四国也变成了金砖国家。金砖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合作平台。金砖机制从无到有,起自高盛的概念,始自金砖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顺势而动。 

  首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6年,中、俄、印、巴四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之后每年举行1次。2010年底,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扩大为五国。从2006年到2010年,是金砖国家从无到有并形成机制的时期,与此同时,也正是世界遭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打击,美欧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并殃及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时期。经济秩序的崩塌给金砖国家造成巨大的伤害,2008年前后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都严重下滑,俄罗斯更是出现了经济衰退。正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促使金砖国家选择“抱团取暖”。金砖机制建立之初,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其次,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从金砖国家领导人头几次会晤的内容来看,讨论的核心议题主要是围绕应对金融危机而展开的。这多少都有些被动的感觉。但是危机后发达国家实力衰退已经无法在恢复经济、政治安全和全球治理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于是,金砖国家决定主动出手。从2012年的印度德里会晤开始,金砖国家对于国际政治安全、全球治理等问题的关注明显变得积极,从以往笼统原则性的表态转而对阿富汗、叙利亚、伊朗等热点问题明确表明态度。这说明此时的金砖国家之间的共识大大扩展,从经济、社会问题拓展到地区和全球政治与安全、全球治理等问题,已经从被动应对危机转为主动塑造未来。这标志着金砖国家机制找到了明确的长期合作方向。 

  第三,加速国际格局变化。金砖国家走向成熟,决定依靠自身的合作塑造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国际格局变化的正常反映。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7国集团主导。然而,国际格局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特征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实力上升,而发达国家实力占比下降。在1992年,7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曾经达到近七成,而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46%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砖国家经济实力的明显上升。在1992年,五个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仅仅是世界经济的7%,就算是金砖机制成立时这个数字也只有12%,而如今金砖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23%。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1年,金砖国家的世界经济比重将达到38%,而七国集团将降至30%左右。而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金砖国家早已超过50%。金砖机制顺应了这种实力变化的大趋势,堪称道路自信。 

  第四,促进世界普惠发展。从规模看,金砖国家在人口、领土、经济方面都是大国,自身发展本身就对世界发展有很大影响。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所言,金砖五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0年间,五国经济总量增长179%,贸易总额增长94%,城镇化人口增长28%,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作出突出贡献,也让30多亿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金砖五国的务实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架构”“特别是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为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融资支持,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国际金融安全网作出了有益探索”;金砖国家在国际上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秉持多边主义,倡导公平正义”,“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二、金砖动力:制度力量 

  习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观察金砖合作发展,有两个维度十分重要。一是要把金砖合作放在世界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来看。二是要把金砖合作放在五国各自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看。”如果说金砖机制的成立和发展是外在维度的形势变化所驱动的话,那么金砖国家内在维度的共同特质就是金砖国家机制如此受人瞩目,引领全新发展合作模式的原因。 

  金砖国家都是新兴国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但还不足以说明金砖为何取得今天的地位和成就。吉姆·奥尼尔在金砖之后还曾推出过类似的概念,例如由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和土耳其等新兴国家组成的薄荷四国(MINTs)。但是薄荷四国却尚未形成类似金砖机制这样的制度化合作,尚未体现明显的国际作为和成就。金砖国家区别于包括薄荷四国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性可以总结为建立了制度化合作,具体表现为“四有”: 

  第一,个体有能力。金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其代表性体现在经济、政治、地缘、文化等多方面。也许有别的国家在某个方面超过某个金砖国家,但是上述四方面综合来看,金砖国家肯定是最有能力代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 

  第二,整体有愿景。光有能力是不够的,要对未来有自己的愿景才能促使每个金砖国家有的放矢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金融危机前,金砖国家都是处于实力地位蒸蒸日上的时期,不愿意被打断国家发展机遇,希望拥有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家环境的意愿促使金砖国家走到一起。 

  第三,合作有行动。十年来,金砖机制已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外长会晤等部长级会议为支撑,在经贸、财金、工商、农业、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智库、友城等数十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金砖国家还建立了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等合作机制,推动五国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道义有担当。金砖国家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致力于内部协作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例如,本次金砖领导人会晤发表的厦门宣言就对巴以问题、叙利亚局势、伊朗核危机和阿富汗重建明确表明立场;今年4月,金砖国家就可持续发展问题首次在联合国场合共同发声;而新开发银行在南非设立非洲区域中心旨在助力全非洲的发展。 


三、金砖精神:发展体系 

  “四有”是金砖国家共同的特征,但金砖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巨大。金砖机制能建立在这样巨大的差异基础上,有赖于金砖精神的凝聚。 

  “互尊互谅、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金砖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金砖国家合作不竭的力量源泉。”《厦门宣言》中的这段内容点出了金砖成功的诀窍。曾经推崇金砖概念的西方舆论看到金砖国家近几年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遇到不少问题,就转而表示除了中国和印度外的金砖“褪色”了。但是,金砖并非单纯依靠经济实力说话的机制,秉持金砖精神让金砖国家间可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如果不理解金砖精神,他们一定看不懂金砖为何今天还这么有活力。金砖国家这种全新的合作理念也是在危机爆发无法继续搭发达国家便车的情况下,通过彼此务实合作,逐步摸索出来的。有了新理念,才造就了金砖机制这样的新平台,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逐步塑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金砖精神带有浓重的中国色彩。中国不仅在自身发展中践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并且把这种经验带到了金砖机制中,成为这个新理念最有力的推动者和维护者。作为金砖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中国没有用经济实力博取领导权,而是从金砖国家合作和全球发展治理的全局角度,为金砖精神的实践提供着物质和精神的动力。在以往经济、政治合作之外,在厦门会晤上中国又提出为金砖机制加上人文合作的新支柱,并且提出“金砖+”模式,让金砖机制成为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性南南合作平台,期待成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中国在厦门会晤上的新提议,着眼未来,夯实金砖机制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有了经济、政治、人文三大支柱,让金砖合作更加全面深入,合作层次从事务性、利益性走向理念与心灵;另一方面,金砖机制在“立己”的同时,不忘“达人”,特别是所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金砖+”盘活了南南合作发展的大局,“金砖”才能有金用。 


四、金砖未来:一之多元 

  金砖机制过去十年的发展与中国高度相关,下一个十年亦然。目前,“一带一路”倡议是统领中国国际合作的总抓手,广受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同。包括金砖机制在内,中国参加的诸多国际合作机制和组织形成了多元多层次的合作框架。这些机制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都以包容合作、互利共赢为宗旨,中国尽量以“一带一路”对接,形成合力,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金砖机制与“一带一路”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首先,理念契合。金砖精神是互尊互谅、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开放包容、互惠互利,“一带一路”体现的也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两者高度契合,都是要建设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而在启动“金砖+”合作模式之后,金砖机制也将紧跟“一带一路”的节奏,成为全球共享的合作发展平台。 

  其次,内容趋同。“一带一路”与金砖机制目标一致。从本次厦门会晤的成果看,在加上人文交流合作之后,金砖机制有了经济、政治、人文三大支柱,其发展方向与“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十分相近;而“金砖+”模式也将金砖机制突破了五国的框架推广到全球范围。从每个金砖国家的目标看,“一带一路”也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意愿、中国希望金砖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俄罗斯自身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互相补充;南非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帮助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巴西则表示“一带一路”符合该国当前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印度对“一带一路”有不同理解甚至矛盾,但对金砖机制十分重视。 

  第三,相互借鉴。金砖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合作示范。相比于运行了十年的金砖机制,刚刚“诞生”4年的“一带一路”要年轻很多,但却发展迅猛。然而,无论从涉及的规模、范围、复杂性和难度等方面看,“一带一路”倡议都比金砖机制“更上一层楼”,因此遇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在广泛涉及的国际合作方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则是有经验的老大哥了,可以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有利于“一带一路”国际共建的开展,而且金砖国家更可以直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第三方合作,通过合作消除“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 

  第四,共同发力。金砖机制是“一带一路”建设有力的平行机制。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全世界范围的响应,并且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但是“一带一路”仍然缺乏一个固定的国际合作机制总体统筹和协调。金砖五国已经合作十年,拥有政治、经济、金融等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开启“金砖+”机制,建设全球性南南合作平台,在全球治理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方面,金砖机制更是无可替代,这些均有助于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主席曾用和平、发展、治理“三大赤字”,总结了后危机时代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而无论是金砖机制,还是“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为了解决“三大赤字”而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的尝试和创新,为世界贡献了新理念、新实践和新成就。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蓬勃生机与制约相伴相生,对金砖机制和“一带一路”这种更加复杂宏大的合作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得到的善意和支持越多,就越能优化演进,坚定初心,少走弯路,务实合作,惠及世界。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