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领文明互鉴新风尚

2018-03-07      

撰文/张久安(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启蒙时代到现代的300多年,就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力而言,从欧洲发轫的西方文明尤为耀眼。世界在西方文明主导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远远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发展的总和。然而,当历史的钟摆指向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候,西方文明笼罩下的世界呈现出了另一幅图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西方中心阐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将世界引入了乱象丛生的境地。一些西方人士长期鼓吹的冷战话语、意识形态划线和选边站队的旧式思维模式使得启蒙时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和反思;“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复兴重塑更是让西方中心逐步让位于东方文明,中国由世界舞台上的看客逐渐成为各国争相追捧的主角。“西方怎么了?中国怎么办?”成为了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

  焦虑的西方世界期待文明互鉴

  西方世界在焦虑中走进了2018年。特朗普“退群”、土耳其政变、美欧“独狼”式恐怖袭击等不安定因素,使得对意外变故的焦虑与恐惧成为了西方国家难辞的旧岁。发达国家,还有追随西方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内部逐渐酝酿出一股愈发强烈的不满情绪。一时间,反思自由主义进程,宣泄全球化负面情绪的言论充斥各大媒体。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因为没有享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萌生了愈发强烈的国家主义、保护主义情绪。生长于21世纪西方社会的“千禧一代”更是叛逆心理作祟,像是左转,却时而右倾;摇摆不定中更倾向于支持政治上偏向极端的政党和候选人。美国《福布斯》杂志慨叹,让全球“千禧一代”团结起来的,是对自由和民主的背离。年轻人对自由民主大失所望的背后,是对稳定与繁荣的艳羡。

  西方世界焦虑的背后是文明的交流出了问题,东西方文明理应和谐共存,人人都有权享受多元文化的滋养。然而,人类文明潮流的旧势是以西方“中心论”“优越论”“终结论”为逻辑起点,奉行“一元本体论”“主客二分认识论”“民主道路方法论”等思维范式,标榜理念价值的普世性与道路模式的唯一性。仿佛西方文明就是人类真正的文明,西方选项就是唯一的选择。然而,故步自封使人落后。西方社会对自由、民主与市场的乐观情绪掩饰了世界本来的脆弱。在西方国家,“文明冲突论”以其浓重的宿命论色彩,让少数人在看待“他者”文明时,刻意凸显与“我们”之间不可逾越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鸿沟。文明的隔阂与冲突带来的困难与压力,使得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各种弊端积重难返,甚至连西方大国自身都治理失灵、问题成堆。《2017 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治理体系所产出的积极效果越来越少。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正如达沃斯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言,持续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是有担当有领导力的新模式。西方文明在窘境中沦陷,富于东方智慧的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繁荣则在逆境中呈现。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为了让和平事业薪火相传,让发展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光芒熠熠生辉,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连通中国道路与西方文明

  西方世界的焦虑动摇了欠发达国家的“文化选项”,东方文化、中国故事颠覆了人们的“惯性思维”。“一带一路”倡议将打破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隔阂,以及二战以来的意识形态壁垒,对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人类互联互通、文明交流作出了现代的诠释,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地实施绘就宏伟蓝图。对于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来说,“一带一路”更是搭建了中国道路与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平台。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古代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是一个有关和平贸易的故事,是一段文化和睦交流的丰富历史。中外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流碰撞,不同文化经由丝绸之路沉淀发酵,在传播中实现了文化进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致辞中所言:“丝绸之路在促进思想进步和理念创新,联系不同文化和民族,连接亚太、欧洲、中东和非洲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丝绸之路沿线共有文化遗产中一些强有力的因子。”

  历史反复证明,世界和地区的不稳定往往与缺少协商、包容、合作密切相关。经过5年来的发展与完善,“一带一路”倡议主旨不断深化、内容逐渐丰富、项目稳步落地,沿线及域外国家围绕倡议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在量化研究中发现,2017 年以来,“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热度迎来又一轮增长,成为国际媒体上的“中国焦点”,并且热度持续增加。虽然在一些地区,东西方仍然以怀疑眼光相互审视,但大趋势是接受对方的差异,把差异视为文化多元的表征。泰国副僧王赵昆通猜在《“一带一路”: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普世观点》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描绘了创新思想、理想主义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上的自由发展”。可以说,“一带一路”5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再度表明了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势不可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文明交流互鉴新风尚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高度,顺应文明互鉴的时代潮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文明交流互鉴新风尚的“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中国新时代的“处世哲学”。

  任何先进的思想都不可能固守一隅,必须交互映照方能融会贯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坚持把人类文明多样性作为世界的基本特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几个世纪的文明碰撞已经教会了这个世界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一种现实写照。文明隔阂容易带来对其他文明的片面认知和狭隘偏见,导致愈发显著的矛盾与冲突。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罗马俱乐部就萌生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观点。而后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高峰论坛寄希望于建构“世界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借此呼吁将“大同理想”带回现代社会。但是,西方自由主义制度的横行阻隔了发达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而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平台,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价值取向,倡导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主张,强劲推动中国与世界在文化领域的深度联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原本就应该是“无外”的,不应有“我们”与“他们”的鸿沟,更不会存在“咱们”的价值迷思。立足“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凝聚起全球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新风尚。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