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有思路才有丝路

—专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

2018-04-16      

撰文/本刊记者 周瑾 

  
  《丝路瞭望》:相信关注“一带一路”领域的读者,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看过“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推荐过的文章,请您简要地介绍“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赵磊:“一带一路”百人论坛(One Belt One Road 100,OBOR100)于2015年5月成立,由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等各界精英组成,基本定位是要打造“一带一路”的“网络型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现在看来,这个定位依然准确。“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既要靠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要靠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两者如车之两轮,需要同步驱动;学者、专家、智库是第三大主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枢和大脑,要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第四大主体是媒体,媒体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插上飞翔的翅膀。
  当然,目前上述四大主体基本上是分散的,相关资源整合严重不足,最终很难向社会提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果国内主体资源是碎片化的状态,必然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接国际资源。因而,成立“一带一路”百人论坛这一平台的最初目的是要努力避免“一带一路”主体资源的碎片化,要推动实现国内“四大主体资源”的联动效应。
  光明日报智库版负责人对我说:“国内像百人论坛这样,如此有规模、长时间段地聚焦‘一带一路’,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创新。”百人论坛并没有挂靠在政府下面,或者归属于某个学院或者某个研究所,就是希望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通过专业评论,即时反映,集中发声,持续探讨,影响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一带一路”知识网络与实践平台,从而群策群力、利国利民。
  如今,“一带一路”百人论坛(OBOR100)微信公众号平台关注人数成功突破32500人大关(截至2018年1月30日)。公众号自开通以来坚持向读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一带一路”信息。另外,官方网站www.obor100.com都已开通,新浪财经、光明网、中国网、环球网等都为百人论坛开设了理论专栏,广东广播电视台北京节目制作中心成为百人论坛的文化基地。
  《丝路瞭望》:您认为智库应该起到何种作用?或者说,您认为“一带一路”需要哪种类型的智库?
  赵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很多高校、企业、地方都成了专门研究机构,但“多而不强、有库无智”的问题依然凸显。首先,“一带一路”不是“玄学”,要有基本的学术常识和知识话语体系。其次,智库应起到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民众,甚至“走出去”的企业对“一带一路”十分陌生,有一些企业主直截了当地问,国家提“一带一路”究竟要做什么?当我们把情况说清楚后,企业会追问,找谁对接?国外有什么赚钱的机会?有没有风险?讲清楚这一点,智库责无旁贷。再者,目前国内智库大多在论证“一带一路”的重要性,缺乏具体咨询建议和长期跟踪研究的长效机制。
  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一带一路”智库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长远来看,“一带一路”智库应兼具研究、倡议、行动能力,跨越三大“准入门槛”:
  一是与政府职能部门和一线中国企业做好深度对接,找准“痛点”,整理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清单”,借此确保研究成果和服务“适销对路”。
  二是要探索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的新路径,善用大数据等新研究工具。比如,利用大数据手段,及时监测东道国民意变化,尤其是社交网络上涉及“一带一路”的民意热点。
  三是注重强化“战略传播”,必须想办法在东道国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不能只讲“好中国”,更要讲好“鲜活、生动的中国”。
  《丝路瞭望》:在经历了一轮大干快上和优胜劣汰后,国内智库建设逐渐从对“库”的重视转移到对“智”的提升上,如何建智库的讨论也在具体的时间中一点点具象化。您认为,应该如何评判智库?
  赵磊:评判一个智库,一是看它有没有专家,二是看专家有没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品牌成果。对于专家成果的界定有几方面:第一,你是不是“走出去”调研,还是在书房里研究出来的“一带一路”;第二,你的研究成果有没有完善“一带一路”决策。
  像2018年1月15日,百人论坛发布国内首个量化评估“一带一路”早期项目的指标体系报告,高度强调“软联通”建设。第二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时,也强调了“要加强互通合作,打理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继续实施好一批示范项目”。更早时候,2015年6月,我就撰文提出“一带一路”英文译法应尽早明确,认为“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不应和“战略”挂钩,不能用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而应强调“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性质。三个月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对“一带一路”英文译法进行了规范。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智库研究走在了决策的前面。
  最近,有很多朋友都不爱看“一带一路”的相关文章了,为什么?因为很多文章还停留在解读政府公布的政策,或是使用宣传性语言,或是相关成果实在缺乏新意。对“一带一路”而言,如果说2013年是提出之年、2014年是规划之年、2015年是顶层设计和理论支撑之年、2016年之后就要打造精品案例,在这一阶段智库应同企业一起“行者智见”,即走在路上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远见。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做了很多工作是对企业有用的,帮企业主把脉,找到感觉。这就是百人论坛“接地气”的地方。
  第三,就是要做好产品。
  《丝路瞭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多来,“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举办了三届年会,还出版了三本年度报告,请您介绍一下百人论坛旗下的产品以及您又是如何设计规划主题?
  赵磊:目前,百人论坛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每年3月,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发布一本年度报告,举办一次专家高峰论坛。每年8月,举办一届年会,这些活动都已连续举办三年了。
  2016年发布的年度报告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2017年是《“一带一路”年度报告:行者智见(2017)》,2018年则是《“一带一路”年度报告:智慧对接(2018)》。这些报告一方面全面系统梳理每一年“一带一路”建设的成绩单,另一方面通过专家的思路分享,为不断打造“一带一路”精品案例提供务实支持。
  此外,我们在北京、江苏镇江、陕西韩城举行了三届年会。2018年年会,已经有好几个城市主动申办,这便是百人论坛的品牌效应。同时我们也始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进既要靠城市,也是靠企业,二者是落实“一带一路”的双引擎,是关键力量。对中国城市和企业而言,“一带一路”的扎实推进也是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百人论坛还进行三次海外调研(从澳大利亚、到柬埔寨,到波兰、捷克),举办两次沿线专家面面谈。其中,“白话‘一带一路’”、“痛点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一带一路’智慧园区”等百人论坛产品深受社会欢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布阶段性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早期项目动态评估报告》等。像《“一带一路”早期项目动态评估报告》提出了“一带一路”早期项目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81个三级指标。报告为观察与评估“一带一路”早期项目的健康状况,以及完善相关政策,提出针对性意见;对中国政府制订下一步“一带一路”政策和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决策参考;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观察、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学术视角,以期国际社会更有效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红利。 
  《丝路瞭望》:“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的目标是什么?
  赵磊:四年多来,“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始终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的智力对接,不断为沿线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有思路才有丝路”,百人论坛是要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网络型智库,助益“一带一路”的智慧对接、舆论对接、行动对接。从目前来看,百人论坛的确做到了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实践创新。2016年11月5日,由“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支持年轻学者,以增强“一带一路”的学术梯队建设。
  目前,“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微信公众号的WCI(微信传播力指数)是377.69,是全国排名最靠前的“一带一路”微信公众号,同时也是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在社会智库MRPA测评综合分排名第四。
  百人论坛的使命是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我们一直坚持学术性、公益性。说到公益性,百人论坛做了不少活动,但不需要参与者交任何费用。可以自豪地说,每次年会来参加的企业来自国内国外。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届镇江年会时,有位企业家因报名的人数超了而没有收到邀请函,他自己开车跨省来到活动现场,对工作人员说:“我人已经到门口了,你能不能让我参会啊”。这说明企业主觉得参加百人论坛的活动有用。
  年度报告中分享的案例也好,年会上发言的企业也罢,我们坚持“不空谈”。只要求:第一,报名参加;第二,控制规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交流。这样定位的效果就是不断有好的项目就被移植、被复制、被推广。像镇江会议上内蒙古乌海就对皇家驿站的主题性酒店项目很感兴趣;韩城会议之后,不少主流媒体主动来到韩城采访、拍摄、对接。
  《丝路瞭望》:大家通过百人论坛厘清哪些误区?
  赵磊:我有几个观点一直讲,“一带一路”发展要不忘初心,是专家、学者、智库服务“一带一路”,而不是与之相反。
  从2013年9月至今,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认知,逐渐形成了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基本是一无所知,分不清“一带一路”还是“一路一带”,反美战略、过剩产能等是基本印象;第二个群体对“一带一路”有审美疲劳,一看到这四个字就忍不住翻篇。这两类人群到现在还是比较顽固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新鲜供给不足,老炒旧货。而百人论坛正是致力于提供新的产品,无论是年度报告还是年会。曾经有人提出百人论坛年会能不能固定在一个城市,不要老变来变去。我们就是希望百人论坛年会有鲜活性,去更多的城市走一下,据此充分展现中国城市的魅力,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这一伟大事业。那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消减之前提到的两类群体,让参与“一带一路”的人变多,对“一带一路”感兴趣的人增多。
  《丝路瞭望》:百人论坛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赵磊:“一带一路”建设是软联通。软联通就是“通心工程”。具体来说:其一,以立服人,即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要有对品质、品牌的立场、原则和价值观; 
  其二,以理服人:能不能找到“一带一路”的逻辑、规律、道理,这就是风口效应。要把“一带一路”当做一个学理去研究,研究“一带一路”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这样才能有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可能;
  其二,以利服人:“一带一路”一定要有收益,这个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红利,企业能不能赚到钱,第二是文化通心,能不能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打造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其三:以例服人:必须要打造“一带一路”的精品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用说服自己的鲜活案例去说服国际社会。
  至于定位,我们要成为研究型智库:扎实研究“一带一路”的基本理论、标志性案例以及行为准则,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建议,助力科学决策;行动型智库:加强国内外“一带一路”项目的实地调研工作,动态性评估“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状况;传播型智库:精准传播“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以及历史机遇,向沿线国家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丝路瞭望》:您如何解读“一带一路”倡议? 
  赵磊:做“一带一路”智库工作,更多的是需要一点胸怀、情怀。不要有太多边界,觉得“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这些想法不符合“一带一路”精神,“一带一路”是利他的。感谢百人论坛的所有专家,大家默默无闻地奉献,才有今天的一点点成绩。
  在我们看来,“一带一路”既不是新版的“朝贡体系”,也不是国际关系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更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文明性崛起的标志和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有思路才有丝路。“一带一路”,需要我们一路走、一路思,凝神聚力、群策群力,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性崛起贡献智慧。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