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国技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甘姆奇克隧道中的故事

2018-05-08      

撰文/ 本刊记者 伊 楠
    
  编者按: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几乎都处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天然的合作基因。2015年7月乌法峰会期间,各成员国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共识,标志着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涉及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中吉乌铁路、金属冶炼厂、水电厂、棉花加工厂、工业产业园区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加紧推进,19.26公里的中亚第一长乌兹别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贯通,成为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层峦叠嶂的山丘,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是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费尔干纳盆地给人的最初印象。距离首都塔什干三个小时车程,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一条小河从山间潺潺流过,岸上是崭新的铁轨,向铁轨尽头望去,那里是甘姆奇克隧道。
  甘姆奇克隧道长19.26公里,为中亚第一长隧、乌兹别克斯坦一号工程,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网中吉乌铁路的重要一环,对促进乌兹别克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隧道施工速度
  费尔干纳盆地物产丰饶,乌兹别克斯坦约1/3的人口——将近1000万人生活在这个面积不到2万平方公里的盆地内。由于盆地与首都塔什干没有直通铁路,公路路况较差且受气候影响,当地居民往往只能绕经邻国乘火车前往塔什干。
  为了解决这1000万人的出行问题,乌政府在2013年将连通盆地内外的安革连至琶布电气化铁路线列入建设日程,这个被誉为“总统一号工程”的项目从一开始就受到乌国内的广泛关注。而在所有规划路段中,甘姆奇克隧道全长19.26公里,开挖总长度达47公里,是中亚地区最长的隧道。它的建设关系到整条铁路的建设进度,是工程的核心和最大难点。
  作为乌国家一号工程,深受乌国人民期盼。乌国政府在国际上经过长时间的多方比选,于2013年6月23日,在乌国第一副总理和中国驻乌大使的见证下,与中国隧道施工企业中铁隧道局集团签订了谅解备忘录,紧接着,双方签订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2013年7月29号项目正式开工。此工程为中乌非资源领域最大合作项目,造价约4.5亿美元。
  2013年9月,隧道施工正式开始,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在项目伊始,各项工作平行运作、有序推进,开工后仅37天,隧道进口和出口同时放响了进洞第一炮,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开工打响第一炮,乌国业主和政府高层领导都深感震惊。在隧道施工建设中,各类不利条件更是频频出现,干扰施工进度。隧道挖掘半年后,施工人员开始进入长达10公里的中亚最大岩爆(岩石爆裂弹射)区,在整个项目建设期间,仅中等强度以上的岩爆就达到了3000多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岩爆使隧道坍塌近2000立方米,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此外,岩层渗水问题也十分严重,在挖掘某些地段时,施工机械和人员几乎天天泡在水中工作。
  面对难题,中方管理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项目与国内福州大学进行立项科研攻关的成果,最终制定了科学的岩爆预测方法。在全面的安全措施保护下,安全度过了岩爆区,没有发生一起大的安全事故。在渗水区,由于机械无法协助,施工人员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肩扛手抬把重达460千克的钢拱架安装到位,成功穿越了这一地带。在近10公里的岩爆区间,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岩爆造成的人员伤害事故。中国技术攻克了世界级难题。
  在中国工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下,隧道建设也创造了飞一般的“中国速度”。从隧道开挖至全线贯通,中方仅用时900天就顺利完成了主隧道、安全洞、斜井及联络通道总长47公里的建设,比计划提前了近100天,是一个全新的海外施工纪录。
  中国隧道施工管理魅力
  在工程建设中,中企单位把党建工作作为海外项目管理的优势来加以强化和发挥,为项目安全快速提供坚强保障和思想支撑。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孙立杰评价说,安琶铁路隧道项目是在乌中资企业党群组织最健全、队伍建设最有活力、文化宣传最有影响、和谐环境最有效果的。
  中铁隧道局集团在项目部成立之初就同步建立健全了项目部党工委和工会组织,并将党建工作有效纳入项目管理体系。隧道施工中遇到岩爆和围岩频繁变化导致工人出现紧张畏惧情绪的情况,现场负责生产副经理和总工程师连续5个月在沙发上和衣而眠,只要听见开挖炮声就奔赴掌子面观察判断岩爆和围岩情况,及时共同制定应对方案,使近1200米的重大危险地段安全通过。
  据了解,中铁隧道局在加强项目管理、加快生产进度的同时,项目党群组织还开展了加强“海外工地幸福之家”建设:中国食堂、乌国食堂,洗衣房、烤衣房,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桌球,KTV、阅览室、拳击馆等生活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海外中隧杯”篮球赛,“七一”党员座谈会、中秋国庆文艺会、元旦春节中乌联欢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丰富多彩;“一线月度先进工作者”和“项目年度海外标兵”等评比表彰,连续不断;《中隧人在海外》、项目微信公众平台、中俄文宣传册和宣传片等宣传文化产品,形式多样……正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通过正能量和“隧”文化凝聚队伍,激励着全体员工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齐心协力向着目标冲刺,整个都处于快速再快速的全面战斗状态。一个员工把项目的工作干劲形象地描述为“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好比一曲《保卫黄河》的大合唱。
  在项目建设中,中方人员与当地居民也建立了深厚友谊。一位来自纳曼干州的项目工人加亨告诉我们,如今隧道顺利贯通,他在高兴和激动之余,也感到有些不舍。他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受到的中方照顾是全方位的:据了解,企业不仅专门设置了乌籍员工住宿区和食堂,工资待遇远高于当地水平,他在和中方工人的合作中也学到了不少工程技能;此外,中方企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当地3所学校捐赠了各类学习用品,他和当地群众都十分感激。“我们非常感谢中国人民给我们的帮助,希望日子越过越好,也希望乌中两国友谊万古长青!”
  中国隧道人的精神风貌
  工程建设初期,便道不通,施工开挖队组织员工肩扛手抬,将生产生活物资运到工地,保证正常施工。艰苦的环境也是不小的阻碍。当地冬季极端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这对中国施工者们的身体健康和施工进度构成了严峻挑战。2014年1月,一场罕见的大雪接连下了两个星期,隧道附近的山体发生雪崩,厚达七八米的积雪彻底堵塞了工程队与外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通道。工人们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才打通了“生命线”。
  2014年4月底,山洪暴发,碎石场被冲毁,施工便道被冲断,员工们抢救物资、肩扛炸药,洪水仅仅造成了1#斜井停工半天,施工生产就恢复正常。2014年4月15日,1#斜井开挖支护突破1000米大关,取得首个胜利。随后捷报频传,6月25日,斜井施工完成,比计划工期提前一个月,施工过程中,有些员工一天休息不足10小时,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随着隧道掌子面向前延伸,原来设计的通风方案已不能满足井底四个掌子面同时施工需要,气温较高,在隧道内呆上几个小时就会满身大汗。隧道在开挖队挥洒的汗水中向前不断延伸,凭着这种排除万难、勇于向前的勇气和干劲,中国隧道人交出了一份连通新丝绸之路的满意答卷。
  在贯通仪式上,乌国家铁路公司拉曼托夫主席致辞说:“我早已被尊敬的中国合作伙伴处理不可预见情况的决策能力、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德国总监引用德国谚语“光明总是在那隧道的尽头”,他说:“甘姆奇克隧道让监理和业主共同见证了中国技术打破黑暗、迎来光明的完好表现。”
  甘姆奇克隧道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乌国境内运输需绕道他国的窘境,对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对外通联有重要意义。安帕铁路是中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成果,也是中乌两国人民友谊与合作的新纽带。安帕铁路隧道贯通,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难题,实现了群山阻隔的两地人民几十年的梦想,也有利促进了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事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成果惠及世界。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