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旅游是一张美丽的中国名片

—专访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邹统钎

2018-07-10      

撰文/本刊记者 周 瑾

 

  《丝路瞭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创建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作为新型智库,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的特色有哪些?

  邹统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主要是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语、旅游、文化、贸易、工商管理、国际关系等学科优势,搭建广阔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直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服务。

  目前,主要以“一带一路”研究简报、“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论坛、“一带一路”课题等形式,重点服务中联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与家旅游局等部委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事馆,是中国特色的高校智库。如今,我们已经建立两个会议机制:南海旅游发展高端论坛和“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会议。

  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别研究、旅游、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具备长期研究的基础,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欧盟低碳话语权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及中国对策》、国家发改委《数字“一带一路”》、国家教育部《“一带一路”旅游语言应用情况调查》、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大数据背景下“一带一路”科学知识图谱绘制与应用》、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战略》等研究。

  《丝路瞭望》: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一带一路”投资与安全蓝皮书》?

  邹统钎:蓝皮书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的长期项目,起源于当年我院承担的北京市发改委委托的《北京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课题,一年一部,蓝皮书对“一带一路”投资安全现状、投资风险评估以及文化差异、气候变化对投资安全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企业并购、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税务、政府违约、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旅游投资、北极航道等领域提出应对建议。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经济风险和债务风险。具体来说,在经济风险方面,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类建设中约50%位于风险警戒区,超过20%位于低风险区,危险区占比为5%;在债务风险方面,“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存在着巨额经常赤字项目,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长期以来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抵御资本外流的能力较弱,不可避免地成为高风险债务人。我国向这些国家提供资本和融资项目,将会面临较大的债务违约风险。

  《丝路瞭望》:在您看来,要帮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企业厘清哪些思想上的误区?中国企业走出去又面临哪些风险?

  邹统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处都是机遇,只要投资就能挣大钱;另一种呢,“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近五年来,企业本身却依旧停留在“喊口号”、说概念的初级阶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安全指数近年来普通出现提升,相关投资机遇大于风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国家多为新兴经济体,整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部分国家地缘政治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政治风险较高。同时,“一带一路”地缘经济趋势正在改变企业的投资环境。

  面对海外投资巨大的市场和机遇,首先要保持冷静。没有绝对的安全投资,只有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要同时得到中国政府和对方政府的背书,也就是得到政府支持的项目,保障境外投资的安全。另外一点,一定要做好投资相关的担保,也就是金融风险防范。再一个要特别重视法律制度。

  《丝路瞭望》:您对投资者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邹统钎:在面临投资“一带”还是“一路”的时候,目前更多人愿意选择“一路”,但从区域风险角度讲,西边较东边、北边较南边,确实风险较大。

  从国家战略和行业选择上来说,建议把我们传统的优势产业逐渐转移出去,比如充分发挥钢铁、水泥等产业的产能和技术优势,当然也要考虑到当地需求;从投资形式方面,建议还是要“抱团取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一起“走出去”。另外,投资区位选择的时候,还是建议并鼓励采用高科技开发园区这种方式,中国和国外联合建立一个开发园区,这样既有中国政府的背书,也有外国政府的背书,比较有保障。在开发园区里面,既能够选择到重点的区域,又能够集中我们的相关优势投资,同时能够保障投资的安全。

  《丝路瞭望》:您还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也一直是旅游。在您看来,旅游跟“一带一路”建设有何关联?

  邹统钎:对于中国来说,旅游是很好的优势,因为这个非常有效而且可以直接产生很多的经济效益。曾经有美国媒体声称中国把游客当做武器,让韩国因萨德损失惨重。可以说旅游外交非常有效。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国。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向“一带一路”国家输送1.5亿游客,预计消费2000亿美元。通俗点讲,中国人去哪里旅游,就相当于给该国送红包。“一带一路”上面的“红包”,相当多的花在东南亚地区。

  很多国家都在争夺这一块资源。泰国的民族报说,有中国在,全球30年不缺客源。由此可见,这些国家都是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客源国,主要是旅游业在这些东盟国家里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来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超过了10%,像菲律宾是10.6%,新加坡10%,越南是13.9%,老挝是14%,马来西拉是13.1%,泰国是20.8%,柬埔寨是29.9%,印尼也达到9.6%。此外,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也达到了8.2%,日本达到了7.9%,澳大利亚达到了10.8%。

  《丝路瞭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实际上最重要的是用旅游相通来实现民心相通。

  邹统钎:对的。国际旅游对各国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肯定,作为世界重要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中国,在国际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旅游成为中国大外交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中国“软性外交”的典型代表。旅游外交以国际旅游为主题或形式开展的国际交往活动,已在某些国际性事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们推进旅游外交,首先希望“一带一路”沿线变成旅游的自由贸易区,将来有更多免签证,更多开放天空,更自由的支付。同时,中国希望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带一路”旅游规则的制定者,而不只是跟随者。中国在全世界旅游的消费排在第一位,中国的旅游标准也将成为世界的旅游标准。

  《丝路瞭望》:您认为“一带一路”未来的热点有哪些?

  邹统钎:其实“一带一路”5到10年是建不成的。相比其他的战略,“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区域基础差、所需建设的周期长。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目前还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应该说5到10年之后,所有的目标会更清晰化。

  另外也要考虑到,世界贸易是双向的,世界格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20世纪后半期,WTO全球化曾是非常重要的趋势。但后来反而出现了反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是区域化。所以,将来应该是以“一带一路”为主导,逐步拓展,形成新一代的全球化模式。我们可以把目前的5到10年看作是“一带一路”的初期阶段,5到10年之后也许会出现升级版。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