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2018-08-09      

撰文/宋清润

 

  中国与东南亚(东盟)陆水相连,是搬不走的邻居,因此从地缘上必须尽力化解矛盾,搞好关系,谋求合作,共同发展。东盟是全球发展中国家间区域经济合作程度最高的组织之一,也是东亚乃至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引领者。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对立到接触,到建立对话关系,到建立合作机制,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更广泛合作等阶段。

  2003年10月8日,双方签署《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8年恰逢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在过去15年,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今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发展节点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过去15年间,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5年来,双方在多个领域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正在绘出一幅绚烂多彩的友好合作图景。双方正在构建共同繁荣、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政治外交层面:中国与东盟十国建立友好伙伴关系网

  东盟与中国在政治与外交层面的互动非常密集,不胜枚举,双方领导人以及其他诸多层级、诸多领域的合作增多,互信不断增强,推动双方关系行稳致远,更上新台阶。

  中国与东盟政治外交关系创立了“多个第一”。2003年,中国是最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东南亚之外的大国,也是首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东南亚之外的大国,这为双方提升政治与外交关系、增强战略互信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中国此举也带动了日本、美国等东南亚之外的大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带动东盟同其他对话伙伴国关系的发展。双方政治与外交层面的密集互动是推动出现10+1>11合作成效的重要保障。2003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继续通过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10+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外长会、中国-东盟高官磋商和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以及东亚峰会、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合作机制)等多个机制来推动双方合作的持续发展。

  中国与东盟十国全部建立伙伴关系,这在中国与某个区域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中极为罕见。2003年10月,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分别与东盟十国建立不同形式的双边伙伴关系(如,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性合作关系等),高层互访密集。而中国与亚洲其他区域、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所有国家很难都建立类似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合作伙伴关系等。这充分说明中国与东盟关系之密切,合作之广泛。

  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双方举行了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互联互通交通部长特别会议、中国-东盟高层论坛等庆祝活动。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同年3月,为加强和提升2016年至2020年间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双方通过《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6-2020)》,同意未来五年加强在政治、经济、安全、互通互通、金融、农业、海上(海洋)、科技、旅游、能源、知识产权、质检、海关、教育、卫生、环境、媒体、司法、打击跨国犯罪、保护人权等全方位的合作。今年5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雅加达东盟秘书处出席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庆祝活动启动仪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他强调,“中方将继续尊重东盟各国的国情和发展道路,与东盟国家加强治国理政、发展理念、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合力打造‘互信、互谅、互利、互助’的中国-东盟合作精神。中方愿与东盟联通梦想,分享机遇,砥砺前行,共同谱写中国-东盟合作新篇章,向世界奉献一个崭新的‘亚洲奇迹’!”目前,中国与东盟的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界等各界都在陆续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在南海问题上,2017年8月,中国以及东盟外长通过《南海行为准则》框架,为达成“最终文本”的磋商奠定坚实基础。双方排除外力干扰携手稳定南海局势,有利于双方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合作。

  经贸合作硕果累累

  东盟与中国建立多个涉及经贸合作的机制、倡议,共同参与一些区域经贸合作机制,双方经贸合作出现飞跃式发展。

  双方有一系列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性的合作安排,也创立了“多个之最”。双方之间的“10+1”(东盟十国和中国)合作机制、双方都参与的“10+3”(东盟十国+中日韩)合作机制和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机制,其中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而且,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建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贸易区(涵盖约20亿人),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贸易区。东盟与中国互为双方对外首个建立自贸区的区域组织或国家。201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次年7月1日正式生效,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是对原有协定的丰富、完善、补充和提升,深化和拓展了双方经贸合作关系。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大大提振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水平,还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亚太区域的贸易一体化水平。此外,2015年11月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是东盟与中国建立的首个重要的次区域合作机制。

  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东盟与域外大国定期举办的重要博览会。2004年11月,在中国南宁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该博览会此后定期举办,每年都有双方领导人、商界人士、专家学者、民间人士等各界人士参加,并同时举办有关投资、商务、旅游、智库等诸多领域的分论坛。截至2017年底,博览会共举办十四届。博览会以展览为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贸盛会,推动东盟与中国在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如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招商引资、高级论坛、人文交流,等等。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东盟与中国经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双方合作规划对接日益紧密。早在2010年,东盟就通过了《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16年又发布《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作为指导东盟自身及区域国家互联互通的文件,但东盟互联互通最大的问题是极度缺乏资金。就在东盟推进区域互联互通规划之时,中国也在积极促进区域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双方近年来开展了更多的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对接和诸多项目合作。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尼时,首次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与同年9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而习近平主席在印尼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也说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东盟与中国在投资、贸易、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创新创业等领域拓展更广泛的合作。

  在贸易层面,除个别年份出现下跌外,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部分年份的贸易增速明显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速。2017年双方贸易总额为5148.2亿美元,是2003年的约6.58倍。截至2017年底,东盟连续7年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9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国,双方在彼此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均有所提升。2018年1-3月,双方贸易额为1336.4亿美元,同比增长20.9%,这在世界贸易中算是增速很高的。

  双向投资创建了历史新高。而且,从2003年时双方在彼此吸引外资格局中的地位均不靠前,转变为现在双方互为对方重要外资来源地。泰国等东盟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投资中国的一批国家。截至2003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额323.7亿美元,东盟在中国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六位,中国对东盟协议投资额仅为9.41亿美元,是东盟同期对华投资额的2.9%。当时中国在东盟吸引外资格局中的占比也非常小。而近年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双向投资增长规模迅速增大,互为对方外资重要来源地。截至2018年3月,东盟与中国双向投资额累计已超过1966.4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华累计实际投资达1130.6亿美元,超过千亿美元大关,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5.8%,而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为835.8亿美元。而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尽管仍少于东盟对华投资总额,但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数额明显增多,而且,中国年度对东盟投资额近年来超越东盟年度对华投资额,双方投资数额渐趋平衡,此前多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额超过中国对东盟成员国投资额的局面正在改观。2017年,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总额达94.7亿美元,而东盟同期对华投资为50.8亿美元。2018年1-3月,中国对东盟国家新增投资25.6亿美元,而同期东盟对华投资为20.5亿美元。这种态势如果保持下去,数年之内,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额会超过东盟对华投资总额,双向投资格局将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

  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方面的投资合作增加,“一带一路”合作更是加快该领域合作。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工程合同总额为3574.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59.5亿美元。未来,还会有一大批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电力、桥梁等项目可能签订工程承包建设合同。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铁路已经动工建设,中国与菲律宾、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已经讨论或开展道路、桥梁、工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或者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人文交流密切,民心更加相通

  双方人员往来明显增加。2017年双方人员往来接近5000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0倍左右,每周有2700多架次航班往来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国已经是东盟第一大客源国。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与中国合作的增强,双方海陆空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往来便利度明显增加,双方的全方位合作也在推进,因此,双方的人员往来将持续增长。

  双方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明显增加,人文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截至2017年,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逾20万人,中国在东盟国家设立6个文化中心、33个孔子学院和35个孔子课堂。自2008年开始,每年在中国贵阳举办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截至2017年共举办10届。每届交流周都举办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如东盟与中国的大学校长论坛、学生互动活动、学术研讨、科技合作等,签署了约800份合作协议。过去几年,双方举行过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年、文化合作年、海洋合作年、教育交流年、旅游合作年,今年则举办“中国-东盟创新年”。

  东盟与中国在人文交流方面,还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该机制成立于2015年,截至2017年,双方已经举行过三次机制会议。这不仅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建立的首个副总理级的人文交流机制,也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人文交流机制。在机制推动下,双方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已经同政治安全对话、高层经济对话一道,成为统筹和推动中印尼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

  长期以来,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东盟同美、日等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一组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是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不过,任何国家(组织)之间的关系都会有些问题,双方关系也有挑战。比如,南海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东盟对华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双方实力不对称增强加剧东盟对中国强大产生的担忧心理,美日等国挤压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水电、铁路、港口、工业园等大型项目的合作也出现波折,等等。

  莫为浮云遮望眼。中国提出了与东盟的“3+X合作框架”,希望构建起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相信在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努力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克服多种不利因素,持续提质升级,让双方合作结出更多硕果,不仅惠及双方发展和民众福利,还可以惠及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稳定。未来15年,双方关系的明天会更好!朝着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方向持续迈进!

  (宋清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