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

2018-08-09      

撰文/和 讯

  
  “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的一个重要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中,不仅包含中国资本如何“走出去”、中国人民币如何“走出去”的现实问题,还包含中国如何“走出去”、中国应该以怎样的气质“走出去”的思考。“一带一路”为全球提供的不仅仅是流动性,也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是什么,你推销的就是什么;你推销什么,你就是什么。否则人家发现你是不一致的,那你的战略就失去了说服力。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我们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符号化”的标志,让世界对中国有个清晰的认知。在“一带一路”战略所要经过的国家和地区,那里的政府、政治家、思想家和普通民众,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国有所抵触和防备,包括对中国的制度,人民的品质、性格、禀赋等,都缺乏真正的了解。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对方很深入地了解我们。世界各国都知道日本人精神气质的象征是“菊与刀”,但却几乎都不太清楚中国人精神气质的象征是什么。在他们的既定印象中,代表中国的似乎只有传统形象。
  但传统形象可能不适应我们当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因此,一个合乎中国气质的形象将更有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纵观中国的历史,代表了高洁和华贵的梅花与牡丹形象似乎更符合当下的中国气质。世界人口现有近70亿。据相关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多亿。如果按宗教划分的话,到2050年全球可能有28.2亿穆斯林人口,29.4亿基督教徒,中华文明区有16亿人口,算是小众群体。如果考虑到八大文明区,划分还将更为精细。因此,文化符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尤为重要。这将关系到众多文明的协调和冲突。如何让如此多样的、不同种类的文明保持和谐,互相包容,关键都在这里面。梅花与牡丹作为中华的文化符号既反映了我们对于汉唐那两个伟大时代的继承,也体现出我们对于这两个符号背后中国人文精神的认可。无论是在大禹治水的史前时代,还是被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所终结的大唐盛世,“梅花与牡丹精神”都没有消弭,它始终贯穿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之中。
  梅花与牡丹也成为外界认识中国的另一种途径。当下,我们应该把“梅花与牡丹精神”引入“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也需要走向一个“牡丹时代”。这既符合中国的新常态,也适应“一带一路”的强大需求。在一个民族的复兴过程中,文化复兴很重要。我们常说的复兴都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而我们需要属于我们自己的文艺复兴。我觉得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可能要从盛唐历史去观察盛唐为什么成功,为什么今天依然有影响力,这都值得我们思考。当然,也要从盛唐的衰败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永保清醒的头脑,争取长期的繁荣昌盛。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不能忘却文化精神,我觉得不忘“梅花精神”的“牡丹时代”或许将是中国最好的未来。
  
  书名:
  《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
  作者简介:
  金巍,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出版《中国文化金融合作与创新》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