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面对埃博拉 中国挺身而出

2018-08-31      

撰文/陆 舟

 

  埃博拉本是刚果北部一条河流的名字,静谧而美好。然而在2014年,“埃博拉”却成为了一个令人生畏的病毒的代号。2014年5月,西非部分国家爆发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1.5万例,死亡近6000人。在埃博拉病例数量最多的利比里亚,疫情甚至出现失控之势。

  2014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如果要控制局面,需要2万名本地医务工作者和一千名国外医务工作者。

  2014年9月16日,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阿莫斯在日内瓦呼吁国际社会向西非疫区伸出援手,避免埃博拉疫情导致人道主义危机。同日,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决定派出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

  自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分三批赴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半年多的时间里,累计收治接诊患者938例,确诊295例,治愈出院25例,阶段性实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赢得了非洲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中国军医非洲征战

  遥远神秘的塞拉利昂,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这里有着最为世人所知的血钻石、金红石矿藏,稀有的红木、红铁木,古朴的原始丛林、野生动物圈……塞拉利昂革命阵线和政府为了争夺钻石矿发生了长达11年的内战,直到2002年才结束。在塞拉利昂600万人口中,只有不到200名医生、1000名左右的护士和数量很少的救护车,而且这些护士中有一半的人甚至连抽血都不会。

  然而他们面对的又是极其凶险的埃博拉。在病毒学上,病毒根据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埃博拉被确定为最高级别的四级,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烈性、最毒的病毒之一。而我们熟悉的艾滋病毒等级只属于三级,当年让人们心怀恐惧的sars病毒被定义为三级。所以,有人称埃博拉病毒为“超级病毒”,它的致死率高达90%。

  在首批援塞医疗队的所有成员中,王新华是与埃博拉患者“零接触”的第一人。当时医疗队正式接诊埃博拉患者,王新华第一个冲到转运救护车旁,扶起蜷缩在车门边的病人。她告诉记者,在抗击埃博拉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塞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交叉感染”的目标,创造了“日均收治病人最多、埃博拉患者治愈率最高”的纪录,这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不是靠哪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三天准备医疗队半年的生活物资

  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向东南方向出发,沿路能看到一片美丽的海洋,翻滚的水浪拍打着岸边,戏水的非洲小伙和姑娘们在尽情地冲浪。穿过一片略显繁华的小镇,在这里有熙熙攘攘的旧汽车、错综复杂的店铺、头顶货物沿街叫卖的小贩,一路上看不到一个红绿灯。

  然而,在沿街的墙上,又会时不时看到一些埃博拉的标语和宣传画,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Ebola is real!(埃博拉病毒是真的)”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埃博拉疫区。

  中国医疗队必须要面对塞拉利昂残酷的现实,要去那样的国家,做好各种准备必不可少,医疗队保障要完全靠自己,因此筹措物资时就要想得细之又细,能带上尽量带上。

  相对后勤物资等而言,护理用品物资和医用物资采购起来更加困难,首先要参照国际上的标准,制订出一个比较成熟的防护标准。还需要感染控制方面的专家把关验收,甚至反复检查。比如正压防护头盔和一次性防水隔离衣,等等。

  短短三天之内,150吨吃喝拉撒用的所有物资顺利完成了采购,足可以装备一个中等超市。

  “想要保住性命,就要在这里玩命”

  洪建国是302医院的宣传干事,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批援塞医疗队43名队员之一,曾在2015年1月14日至2015年3月21日期间在塞拉利昂执行任务。

  他忘不了出发前的那场“魔鬼”培训。2015年1月,正值北京的深冬,气温早已降至零下。然而,在302医院数字化模拟培训中心里,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队员仿佛身处酷热的夏天,他们穿着体能大裤衩、背心,进行穿脱防护服训练。

  为了让队员体会在非洲疫区炎热自然环境下的感受,数字模拟培训中心专门模拟设置了一个室内温度高达35摄氏度的“埃博拉模拟病区”,再增加湿度。

  训练没多久,大家已经大汗淋漓,就像被水浸透一样。可是培训的医生却告诉他们,想要在西非保命,就要在这里玩儿命。

  医疗队还借鉴抗非典的经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探索创新了包括穿戴11件防护装备、36步穿脱流程在内的10余项防控方案,制定《穿脱防护用品流程》《患者管理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68类243条诊疗制度,一整套符合当地实际的疫情防控规范流程得到包括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引用。

  此外,有关方还面适时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体温连续远程监测预警平台,以便对工作人员诊疗工作和患者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提醒,方便患者测量体温。

  一个星期把医院改建好

  根据中国与塞拉利昂政府的协议,中国援塞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是中塞友好医院,这是一所综合医院,也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最初也是中国人帮忙援建的。但是因为在2014年8月前一名埃博拉患者死在这里,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跑了。

  在《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王錦秋、洪建国著)一书中,秦恩强医生回忆2014年9月16日中国首批医疗队到达后面临的各种艰难。

  因为中塞友好医院是综合医院,不符合收治传染病患者的要求,所以要改建。在驻塞使馆的积极协调下,驻塞中资企业留守人员开始了对中塞友好医院的改建,很快中资企业的工人进驻,总算可以开工,但是困难却一个接一个来了。

  首先,就是进不去门。因为原来医院的人匆忙逃跑时,连同一些门上的钥匙也带走了,没有办法,施工的时候只能把一些门硬性撬开。

  后来,医院也是一会儿停水,一会儿停电,无奈之下医疗队购买了三个大水箱,随时储藏用水。又搞来发电机,一旦停电就立马用柴油发电。

  克服了种种困难,中国工人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把医院改建好,在非洲再次创造了“小汤山速度”。但建好后还是不能立刻投入使用,因为虽然中塞友好医院调配了47位护士和40名保洁员,但是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护理专业学习和培训,传染病防护知识几乎为零。所以,开诊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塞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医疗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培训人员做一步,塞方人员跟着做一步,集中示范教学,最终将这些塞方医务人员培训合格才让他们上岗。

  在另一个抗击埃博拉的“主战场”,由总后机关、第三军医大学、沈阳军区组成的首批援利医疗队的164名队员,仅用28天便在利比里亚援建了一座设施设备一流、防控流程科学、拥有100张床位、总面积5400平方米的埃博拉诊疗中心。这令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由衷称赞中国的无私援助“引领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行动”。

  扼住埃博拉疫情,中国贡献突出

  从几内亚的第一例病例算起,埃博拉疫情持续了一年,这是埃博拉出现后近40年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复杂的一次疫情爆发。它不单是一次公共卫生危机,而是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安全等多方面的复杂型突发事件。

  受疫情影响最重的主要是西非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病例都出现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2014年,美国、英国和西班牙均出现单个病例的状况。这也说明面对埃博拉世界各国难以独善其身。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下,各国开展大量工作以支持西非应对埃博拉疫情,中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资金方面,中国累计捐助了7.5亿元人民币,并向非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及其邻国援助物资、派出专家;中国还向世卫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非盟直接捐款。特别是中国在利比里亚援建的配有上百张床位的诊疗中心,在塞拉利昂援建的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对于抗击埃博拉意义非凡。

  其间中国向疫情国家派出了卫生官员、临床医护人员、流行病学专家等上千人,这充分体现了中非之间“患难见真情”的友好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此举显示出中国政府对加强应对埃博拉疫情国际努力的坚定承诺,并为其他国家做出了表率,因为疫区最需要的援助就是专业医护人员。

  从非典出现到应对H7N9禽流感,中国通过了一次次的疫情“大考”,积累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积极与疫情肆虐的西非国家一起分享抗疫经历。针对西非国家公共卫生治理经验薄弱的情况,中国运用长期积累的疾病监控、发现与控制、实验室能力和经验,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另外六个国家培训了上万名卫生和检疫人员。

  阻止埃博拉登陆其他国家的最好办法是在源头与之搏斗。在所有国家都消灭埃博拉之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声称已消灭埃博拉。

  全世界都从埃博拉的悲剧中吸取了很多教训,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称:“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建立更严密的防御措施,防止各种卫生风险卷土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作用举足轻重。”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