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一带一路”的风险防范

2018-10-09      

撰文/王 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到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随着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提升,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新的挑战和问题开始超出贸易或投资项目本身,表现出全球化、长期化、复杂化的特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东南亚、南亚、中西亚、欧洲等都是大国之争的焦点。区域内热点问题不断,地缘政治关系相对紧张,国家风险显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覆盖四大文明古国的全部区域,这些地区内部文化、宗教、种族、民族的矛盾与冲突频发,且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分析、规避或对冲这类风险难度很大;“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政治、经济、社会转型问题在其当下的发展阶段中将会很突出,国内政治经济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引发政治风险、商业风险。

  虽存在各种风险,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建造优势,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通讯干线网络等方面加强合作。第二,在投资贸易领域,可以充分发掘与沿线国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经贸互利合作潜力巨大。第三,在产业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借助沿线大多数国家和我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加强产业上下游的梯次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总的来说,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加强国别研究和风险评估,识别主权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遵守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争取主动权。加强政策性金融制度性安排。苦练内功,提升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另外,还需加强文化融合,谋求包容共生的长治久安之道。

 

  强化国别研究和风险评估,防范主权风险

  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特别是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大部分重大项目需要东道国政府作为主权借款人或提供主权信用担保。主权信用风险是指一国的主权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偿付其到期债务的风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统计,主权债务违约在 2000 ~2010 年间导致债权人的平均损失高达 70%。主权信用风险成为主权债务债权人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风险事件。

  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15 年全球 192 个国家的主权信用风险评级。主权风险水平最低,评级为 AAA 级的国家有 14 个; 主权风险水平很低,评级为 AA 级的国家有 10 个; 主权风险水平较低,评级为 A 级的国家有29 个; 主权风险水平中等偏低,评级为 BBB 级的国家有 19 个; 主权风险水平中等,评级为 BB 级的国家有 33个; 主权风险水平中等偏高,评级为 B 级的国家有 23 个; 主权风险水平较高,评级为 CCC 级的国家有 33 个;主权风险水平很高,评级为 CC 级的国家有 23 个; 主权风险水平最高,评级为 C 级的国家有 8 个。

  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国家,中国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规避风险,发挥自身优势,奉行“多赢”原则,展开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真正实现“全球化”的战略目标。对于风险等级“一般”的国家,中国企业可以采取加大科研基础投资及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的方式,加大与国际跨国服务公司合作,在技术研发方面组建合资技术开发公司,实现国内企业在其薄弱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对于风险等级“极高”的国家,中国企业采取与其他国际公司联合投标的方式,多方优势互补,分散经营风险,降低当地的顾虑和排挤。此外,“走出去”企业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投保海外投资保险获取政策性保障。

 

  遵守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

  在对外投资中应重视遵守国际惯例,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重视社会责任,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以单纯的获取资源、经济利益为目的,真正实现从“经营项目”到“经营市场”的转变。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继续制定并修订既有标准,扩大行业间技术交流,建立产业联盟标准。立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制定并修订产品标准,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同时,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此外,企业间通过技术交流建立产业标准联盟,实现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实现效率化的合作共赢。由此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引领行业标准制定步伐。

 

  加强政策性金融制度性安排

  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领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保险、担保等金融支持。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充分借鉴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的经验,重新定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创新金融支持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性安排:第一,借鉴美、德、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单独立法,通过立法明确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在内外经济互动中的职能,促进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合作。第二,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开发性金融机构、新兴区域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互补共进,共同构建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体系。

 

  提升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要加强项目开发管理。建立明确的市场开发战略规划,科学选择项目交易模式和融资方案,避免“先天不足”。二是加强项目决策管理。从经济技术方案的完整性、可行性,合同条款的严密性,风险因素揭示的充分性及风险管理方案的科学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认真审核,重点关注海外市场项目的环境评估、可行性研究、尽职调查等。三是加强项目执行管理。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将成本、质量、工期三大目标具体落实到团队和人头,对重大项目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四是加强项目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贯穿于项目开发到执行的各个环节。做好项目预决算管理、成本控制、资金管理、保函管理、税务管理,确保项目实现良好经济效益。此外,还要注重海外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打造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完备、通晓国际商业惯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从依靠模仿跟随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鼓励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品牌产品出口,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健康发展、打造外贸新的增长点。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

  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在更高层面上、更广空间内参与国际合作,培育互利共赢的新格局。加强对海外并购的引导,重在扩大市场渠道、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引导企业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遏制恶性竞争,努力实现共同、可持续的发展。健全服务保障,加强和改善信息、法律、领事保护等服务,保障海外人员安全,维护海外利益。

 

  主动推进文化融合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造成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主动推进文化融合是解决文化冲突、化解风险的根本途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积极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和接纳当地文化。同时,以“让人信服”的方式,推进中国企业文化为外方尊重和接纳,实现兼容并包。具体而言:第一, 在推进国际化业务机构、人员、资产、业务重组的同时,应制定文化融合战略,以避免整而不合、集而不团。第二,制定文化融合模式和融合路径,形成正确的文化辨识,找准文化融合的切入点。第三,以自身的企业文化理念为指导,求大同存小异,以统一的观念部署海外市场的整体发展,渗透于海外员工。

  (王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 副总经理)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