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从海外图书透视“一带一路”

2018-12-07      

撰文/袁鲁霞 王 丹

  
  在外国人眼中,“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样的?这项中国倡议获得了怎样的世界回响和共鸣?从与之相关的图书中,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海外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志,图书出版数量、语种不断增加,涵盖议题和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丰硕。

  关注主题从历史价值向当代意义转化
  五年来,海外出版的“一带一路”图书主题发生了变化,与时代和形式更加贴近。2013年至2014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感知仍停留在传统印象中。相关图书主题重点是“古丝绸之路”,内容多以古丝路沿线的文化历史、旅游风光等为主;2015年至2016年,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了解日益深重入,“新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相关图书主题。这部分图书注重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的进展和意义;2017年至2018年,相关图书主题进一步拓展至“国际合作”“国际规则”“沿线安全保障”等,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更为深入具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主要聚焦五个议题:一是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目的和意义,主要从推动中国发展和对世界格局影响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强调该倡议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格局;二是观察亚洲、欧洲、非洲等沿线国家和辐射地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态度,既有支持和呼吁参与的声音,但也有针对其地缘政治影响的质疑、担忧的杂音;三是评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机遇,分析亚欧非各国经济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互补性,探讨沿线国家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期待各国共享“一带一路”成果;四是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情况、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全球供应链风险管控和地区安全保障是近来出现的新话题;五是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丝路文化、网络科技、人文交流,历史宗教、旅游开发等议题的新发展,凸显“一带一路”有效推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相通。

  对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跨越几十个国家,涵盖从公路到铁路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为西方跨国公司提供新的“庞大富矿”。西方企业越来越看好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很多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其中,向参与项目建设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技术和设备,并从中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
  新加坡学者卢沛颖在《“一带一路”倡议》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以数万亿美元和习近平主席的决心为后盾,是一股横跨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强大力量,它改变了世界权力平衡,影响到商业、投资、文化和教育等生活各方面。
  另有一些海外图书认为,在当前全球化思潮涌动的背景下,开放、包容、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德国记者和自由出版人乌韦·赫尔辛在《长征2.0:作为发展模式的中国新丝绸之路》一书中说到,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和连接亚非欧的经济走廊,来引领一个新的全球化黄金时代。
  一些海外学者主要从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他们研究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一带一路”在亚洲、欧洲、非洲等沿线国家和辐射地区的影响,认为“一带一路”对世界权力格局、全球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意大利学者马迪奥·黛安和西尔维娅·孟奈佳姿是通过对《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区性新举措:全球治理的多元化进程》研究,阐述了中国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认知的演变,探究中国在亚洲基础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层面的战略变化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美国资深研究员娜戴热·罗兰在《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和战略影响》中认为,“一带一路”服务于中国的愿景,即中国成为亚欧大陆的一大主导力量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力量。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为相关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2018年5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之所以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沉甸甸的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截至目前,中国已和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文件,特别是2017年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的279项成果清单中,目前已有255项转为常态化工作,有24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取得早期收获。
  “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推动了地区合作与发展。中国累计与相关国家货物贸易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投资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在相关国家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27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国家有哪些?》一书称,“一带一路”倡议没有明确界定地域界限,是向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国际合作倡议,各领域重大项目取得有效进展。美国学者彭泊宇在《“一带一路”:从创意到现实》中提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的互利合作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还有一些海外图书以“一带一路”与中国高铁为主题,阐述了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作用。《解读中国新外交政策:丝绸之路和高铁》一书,认为中国高铁走向国外,对于平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力量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各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泰国副僧王赵昆通猜在《“一带一路”: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普世观点》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合作带来强大动力,让沿线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再现新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艺术交流、宗教文化和技术发展实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走向与未来预判是热点
  “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国家地区众多,地域国情复杂,政策关联性较强,其中所蕴含的各种安全风险不可小觑。有专家学者在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状况和现实影响的同时,也始终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密切关注,积极预判未来走向,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措施和应对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中欧两方观点》一书认为,虽然“一带一路”被公认是有望造福于东西方的跨大洲项目,但是紧张局势、未来挑战以及误解仍是主旋律,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常常忽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社会政治风险。《中国的私人军队:保护新丝绸之路》一书认为,从中亚至巴基斯坦和从索马里海岸到马六甲海峡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高度不安全性。建立私人安保公司,在海外保护“一带一路”建设人员和财产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共识增强但杂音犹存
  海外出版的众多“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在各国舆论界产生了较强影响力。相比之下,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出版的相关著作受关注度最高。日本、印度、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出版物也引起不少报道评论。一些著作中提出的重要观点获得普遍认同,影响到有关国家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对华认知。例如,全球战略研究专家帕拉格•康纳在《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将推动霸权统治时代的结束以及互联互通时代的来临,这将是主导全球的新秩序”。这些观点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美等国政要和学者纷纷推荐此书,亚马逊网站的国外网友评论留言达千余条。英国记者汤姆•米勒的《中国的亚洲梦:沿新丝绸之路打造帝国》被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推介为高校教科书和参考书,成为美国大学生群体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文献。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海外专家学者在其著作中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出误解、担忧和质疑:一是“过剩产能输出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对外输出中国国内的过剩产能,提振国内经济发展;二是“挑战西方秩序论”,指“一带一路”是“另起炉灶”,将挑战甚至取代西方国家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三是“项目不透明论”,称很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运作不透明,一些项目虽然签署了协议但并未落实;四是“投资高风险论”,突出强调“一带一路”沿线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可能导致一些项目面临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巨大挑战,中国企业财产和员工人身安全同样面临风险;五是“债权帝国主义论”,无中生有地攻击中国在沿线国家的投资,担心一些国家无力偿还中国提供的巨额贷款而被“绑架”陷入债务陷阱,将中国歪曲为通过债务迫使贷款对象国出让主权的“新殖民主义者”。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相关图书日益丰富。以海外主题图书出版为切口进行分析,是获取“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海外认知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海外主题图书中出现的新观点、新视角、新问题,要积极分析和研究。针对一些疑虑和负面声音,国内学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回应和沟通,也可通过国际合作出版等方式,使更多的主题图书和“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袁鲁霞 王丹: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