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发扬亚洲文明凝聚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6-17      

撰文/唐奇芳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汇聚一堂,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商繁荣发展之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秩序正处在深刻分化改组的转型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举行如此规模宏大的文明对话活动,无论对于世界、亚洲还是中国来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文明对话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对于文明的阐释多种多样。根据目前汉语语境下比较普遍的定义,文明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由此可见,文明是一个绝对的褒义词,汇集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积极成果。总的来说,文明具有多样性、欣赏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文明的多样性是由其起源、环境和历程的差异造成的。根据现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世界文明的产生是多源头的,亚洲、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均已发现具有相当高度的古代文明遗迹,其中很多是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由于所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这些文明各具特色、各自精彩。同时,由于在演变过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文明可能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非齐头并进。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多样性是文明的天然和内在属性,世界因为多样的文明而更加美丽。更重要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文明只有形式之分,没有高下之别。对其他文明的轻视、歧视乃至敌视,很容易成为民族沙文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思想的温床。
  文明的欣赏性充分体现了文明是人类社会积极成果的属性。这些成果具体呈现为各种美好的事物:从绘画、电影等绚丽夺目的视觉艺术,到器乐、歌唱等绕梁不绝的听觉盛宴,从小说、诗歌等千古传诵的文学作品,到殿宇、城池等壮丽巍峨的建筑景观。各种美好的事物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能在大多数人中引起广泛共鸣。文明的欣赏性不能仅仅是自我欣赏或孤芳自赏,还应该是相互欣赏、相映生辉。每一种文明的成员都应该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应该平和而好奇地注视全部的世界,不能长在头顶,更不能带上有色眼镜。
  文明的开放性是其保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正如习近平主席的比喻,文明也是一个有机体,必须时刻与外部世界维持能量交换,进行新陈代谢。也就是说,必须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汲取营养,一个文明才能历久弥新,延绵不绝。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其自身经验是最好的例证。自五千年前形成伊始,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就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突出特点。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文明最富光彩的阶段几乎都是对外交流最活跃之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汉武帝时期;长安、洛阳各国侨民云集往来贸易的盛唐时代;广州、泉州海舶进出如织帆樯林立的南北两宋;以及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有明一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海禁”之后,固步自封导致中华文明迅速衰落。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正是各个分支相互交融促进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一枝独秀。
  文明的创新性是其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作为人类社会中的有机体,任何一个文明都希望自己能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路径就是不断自我创新,与时代保持一致甚至走在时代前列。在信息无限共享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曾经难以企及的梦想成为每个文明分支都能做到的现实。文明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学习照搬,更不是改头换面的抄袭,而是将最先进的时代精华与自身文明内核相结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这样才不会在落于人后的焦虑中丧失自我,才会保持对文明的自豪与自信。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针对文明的上述特征,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演讲中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原本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历史。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个文明早已融合成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共同分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果实,共同应对人类家园面临的挑战。融洽的文明对话将有力促进不同文明分支的交流互鉴,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文明对话增强亚洲文明凝聚力
  如果按现代地理学的划分,亚洲无疑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四大文明古国除了古埃及都位于亚洲,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世界三大宗教都从这里诞生。亚洲各个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也不胜枚举。在哲学领域,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吸取佛教精华后衍生的禅宗思想,古印度创造的“因明学”(即逻辑学)以及被称为“伊勒姆·希克迈”的伊斯兰哲学等阐释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维持社会和谐关系。在文学领域,涌现出习近平主席所列举的《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诸多名篇经典。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耳熟能详的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源于古印度的通用计数法,以及诸多的数学、天文、医学成就。而且亚洲各文明之间以及与域外文明一直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无论玄奘取经的故事还是“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都是这一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
  亚洲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现代地理学所划的边界。就连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今天的欧美文明实际上也起源于亚洲,“希腊文明,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系来自近东各城市”。亚洲的有识之士更是对此早有认知,孙中山先生1924年在一次关于“大亚洲主义”的演讲中曾说:“我想我们亚洲就是最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在几千年以前,我们亚洲人便已经得到了很高的文化。就是欧洲最古老的国家,像希腊、罗马那些古国的文化,都是从亚洲传过去的。我们亚洲从前有哲学的文化、宗教的文化、伦理的文化和工业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亘古以来,在世界上很有名的。推到近代世界上最新的种种文化,都源于我们这种古老文化发生出来的。”
  然而,从16世纪开始,亚洲大部分地区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火烧圆明园等野蛮至极的暴力掠夺使亚洲文明成果遭到严重破坏,“西学东渐”使亚洲很多文化精英在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坚船利炮面前陷入虚无,亚洲文明的自觉和自信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在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时,孙中山和泰戈尔等精神领袖不约而同地倡导亚洲文明概念,将这个大主义与大精神作为亚洲灵魂与亚洲发展发达的精神基础。
  当前亚洲的发展完全没有辜负这些先贤的期待。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徘徊不去,世界经济预期不容乐观,亚洲大多数经济体却仍保持着令人眼前一亮的发展成绩。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在进行深刻转型的同时还能维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无异给全球未来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亚洲经济体也是自由贸易的坚决拥护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自贸协议正在加速谈判,在保护主义汹涌的逆潮中不啻一束强光。
  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亚洲文明对话,可谓恰逢其时。此次对话将大大加强亚洲文明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人类社会发展面临关键抉择之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亚洲不仅要做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发动机,还要做人类文明的信号塔和播种机,向世界展示人类社会大多数成员依然坚持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发展道路,帮助人类的文明大船穿越迷雾,认清航向。

  文明对话有助中国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中十分重要的一支,以历史悠久和成就辉煌闻名于世。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可以简单归结为一个“和”字,其内涵博大精深,包含了和平、和谐、和睦,也包含了各个文明间的和而不同、不同国家间的协和万邦,其最终理想则是“天下大同”。
  和而不同是对文明多样性的接受,对其他文明的包容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这永远是中华民族奉为圭臬的文明相处之道。目前在西方被再次热炒的“文明冲突论”则与此截然相反。这种观点认为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将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从文明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认为西方文明具有高度的优越性和普世性,并要向全世界推广。这种单方向的灌输必然会引起其他文明的抵制,也就会产生所谓的“文明冲突”。
  协和万邦出自《尚书》,表达了中华文明自古对国家友好往来的愿景。新中国外交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这一愿景在当今世界的体现。维护和平、远离战争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因此中华文明这种与生俱来、融入血脉的和平思想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当前和平最大的威胁是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及“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要想实现协和万邦的美好愿景,就必须以平等协商方式妥善解决国际争端,放弃以霸权主义心态干涉别国内政,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怪圈。
  天下大同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简而言之,天下大同就是全人类都过上和平、富足、平等的幸福生活。这实际也是所有文明的共同理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亚洲文明对话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精神的窗口。这样的文明互鉴,将助力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唐奇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