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国通” 老潘的故事

2019-06-17      

撰文 本刊记者 周 瑾

  
  1994年,在厦门执教的美国人潘威廉(Willian N.Brown)买了一辆15座的面包车,添置了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几个书架,带上妻子苏珊和两个儿子山农、马修,踏上一段整整六个星期的旅途。行前,他仔细查阅地图,认真阅读《国家地理》刊登的文章,规划出一条4万公里的中国自驾路线—沿海岸一路向北开到内蒙古,接着向西穿越大戈壁和西藏,然后南下,经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回到厦门。
  在老潘看来,中国是不可言喻的—它古老得神秘莫测又年轻得生机盎然,并且幅员辽阔。即使现在他在中国已经待了30年,自驾旅行中国20万公里,学习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撰写了十几本关于中国的书,依然觉得自己是“盲人摸象”寓言中那个只摸到象牙尖的盲人。

  由习总书记促成的一本书
  在中国的生活着实是一场奇遇。
  中国到底好在哪里?老潘在厦门一住30年。为了让美国的家人朋友放心。从1988年起,老潘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写到信中,30多年间居然写了1500多封。
  2018年12月,在外文出版社的帮助下,选取其中47封家信编辑成图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书中展示了不同年代厦门乃至中国的风貌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的泥泞道路,到今天的现代化城市设施;从父亲不赞同老潘来中国,到逐渐从信中了解中国并认同儿子的选择……老潘的故事生动地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
  随后,老潘将《我不见外》一书托一位到北京开会的朋友转交给习近平总书记,还附了一封信,信中回忆两人的交往,介绍自己如何讲中国故事。
  不久,老潘收到习总书记的回信,信中说:“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
  老潘说,他送书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收到回信,因为习总书记可能是世界上最忙的一个人。之所以要送书,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习总书记促成了此书的撰写。
  1999年,老潘罹患癌症入住香港一家医院,当时情况非常糟,病痛使他一天天消瘦,也使他一度很绝望。以至于老潘的外国朋友问:如果你侥幸活下来,是否立即回美国?但老潘说,自己当时并不知道是否能活下来。
  在老潘沮丧时,时任福建省代理省长的习近平委托人给老潘送去鲜花,祝老潘早日康复,热情邀他再回到中国厦门“老家”。
  这让老潘很意外,“完全没想到。他怎么知道我的情况,毕竟我只是老师,是一个普通人。”老潘说。
  从那天起,老潘安心养病,下定决心回到厦门的家,回到中国家人身边。
  两年后的2001年11月,老潘很荣幸地获得“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证书。当天晚宴,老潘和妻子苏珊与习近平同桌用餐。期间,他们谈起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说,你已经写了一本谈厦门的书,那是你的第二个家。你也应该写一写泉州,那是你的第三个家。
  习近平的话让老潘了解到,自己有机会帮老外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是个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责任。从那时起,老潘更认真研究福建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古代贸易,希望了解中国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国家。
  2003年,老潘出版《魅力泉州》,向世界介绍泉州,介绍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正是在这一年,老潘作为发言人参与泉州申办国际花园城市大赛在欧洲的会议,助力泉州赢得了两块金牌,其中一块特殊金牌是荣获“遗产管理”,表彰泉州妥善保护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遗产。
  随后,老潘又相继写作并出版了一系列图书,组织录制了400多集电视节目,向世界介绍福建,介绍中国,成为大家都知道的“中国通老潘”。

  我“不见外”
  在厦门,老潘几乎家喻户晓。
  1988年,老潘一家从香港搭船,用了18个小时抵达厦门,从和平码头上岸。当时厦门只有一座高楼,一个星期有几天会停电,泥土路上坑坑洼洼,出租车少之又少,公交车线路只有3路,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也没有什么可买,这让此前在洛杉矶生活了七年的老潘一家很是不习惯。
  机缘巧合下,老潘成为中国高校最早引进MBA课程的外籍教师之一,并随后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任教。他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厦门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还曾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虽然来自美国,可老潘从来不愿意把自己当外人,喜欢以“老内”来自称。几十年来,老潘一直在做两件事情,一是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中国实情告诉美国友人,让他们“信任”中国;二是收集的大量史料,证明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人是有文化、开放且会经商的人。
  《我不见外》一书中,老潘笔下的生活经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外国留学生为了吃一口家乡美食排队烤面包的窘迫,还是老潘一家四口开车环游中国80天的探险之旅……很多极具年代感的往事,让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看后倍感亲切。在老潘的描述中,很少看见抱怨、批评等负面情绪,即使遭遇过一些挫折,他总是用幽默的方式去化解。正如老潘的性格,永远乐观向上、充满阳光。
  如今,和中国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厦门早已是一个车水马龙与传统韵味融洽并存的现代化都市。老潘说,看到现在中国人越来越有信心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这非常重要,是钱买不到的。

  让老外讲中国故事
  采访中,《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故事》一书的责编曹芸向记者“安利”?该书的英文版。在她看来,书中无论是记录新时代中国发展变化,还是展现各地风土民情,读者从中可以学习到地道精准的英语表达,是不可多得的英文阅读文章。
  “中文版翻译韦忠和,是潘威廉教授多年的挚友,确定他为中文版的翻译,是为了确保还原潘教授独特的语言风格。”曹芸说。
  从编辑到出版耗时一年多时间,每一个环节精心打造,最终成就了一本能够打动人的作品。
  可以说,潘威廉在中国所看到经历的一切,是一部微缩的改革开放史,而他本人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外文出版社编辑团队看来,老潘的故事有亮点,有温度。
  2018年12月22日,《我不见外—老潘在中国来信》一书的新书发布会及潘威廉教授厦门大学执教30周年纪念感恩活动上,陈元慧作为“老潘”在厦门大学的首届学生代表出席了这次活动。
  出生成长于厦门的陈元慧,现任澳大利亚金融集团Pepper公司的亚洲投资总监,常驻香港。1988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的陈元慧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加班MBA,与潘维廉教授有过三年交集。她说,见字如面,由老潘家信组成的这本书,绝对是潘氏风格。一来分享家书妥妥地不见外;二来信件真实记录着当时的情况和感触,连笔风都能印证30年的变迁,这是跟回忆录最大的区别;三来家书娓娓道来,化30年时光于点滴身边事,通俗易懂,让读者感觉不到半点见外。
  有人总结说,老潘的前10年是把西方的文化引进中国,后20年是把中国的文化推广到国外。如今,更多人期待着老潘用更多的篇幅介绍他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遇到的“老外的疑问”,以及他的解答方式。
  (本文图片由外文出版社提供)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