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国与中亚产能合作:以合作促发展

2019-07-10      

撰文/金 萱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当下,不同经济体之间加强合作是必由之路。
  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访问中亚,首次提出产能合作倡议,得到了各方积极支持。目前,中国与中亚各国均拟定了规模不等的合作清单,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农业等。其中,采掘业包括中哈钢铁、有色金属等;制造业有江淮汽车制造厂等;农业领域则有中国与哈、吉、塔的粮食合作,等等。
  “中亚与中国新疆地区山水相连,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性。同时,双方在经济合作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亚国家愿意接受国外投资以提升自身工业水平,中国企业也愿意积极走向中亚市场,享受所在国优惠待遇,开展产能合作。”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陆洋表示,中国与中亚国家可以通过投资和产品贸易两种方式进行产能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新机遇,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

  中哈两国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亚国家先后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为战略对接提供了可能。如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计划、吉尔吉斯斯坦的《2018-2040年国家发展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福利与繁荣年”规划、塔吉克斯坦“能源交通粮食”及土库曼斯坦建设“强盛幸福时代”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或规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均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等各个行业,对海外投资提出积极的需求计划。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先行者。2014年,中哈两国就开展产能合作达成共识,随后两国建立了中哈产能合作机制,双方定期举行对话,对话的重要议题之一是项目筛选。双方已初步达成50余个早期收获项目,合同总金额达到268亿美元。其中,阿拉木图市大口径钢管厂、科斯塔奈州江淮汽车组装企业、巴甫洛达尔州聚丙烯生产厂、北哈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南哈州特炼厂等17个项目已经或即将启动建设。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和振伟认为,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常态化合作机制。在合作机制框架下,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和部门协协助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保障合作顺利进行。他举例说,在两国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中哈双方就为两国参与产能合作项目人员提供签证互惠安排达成重要共识,有效解决了曾经困扰中国企业的签证难问题,为双方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和振伟还表示,哈萨克斯坦对中哈产能合作很认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哈萨克斯坦的积极响应。他说,“相信今后哈萨克斯坦在进行工业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将实现从依赖原材料生产向产品加工转变。”“在进一步夯实现有项目的基础上,未来两国可以考虑打造中哈产能合作的‘升级版’,在精细加工领域进行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能合作方兴未艾
  推动产业转移和对外产能合作不是中国独创,而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认为,中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实际上是将先进产能输出,帮助不同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在产业布局上梳理了12个重点行业,包括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业。国际产能合作能够促进东道国当地就业、增加税收,还能对当地企业进行技术帮扶,帮助东道国形成产业集群和完善工业化体系,帮助其“造血”而不是“输血”。
  据了解,目前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已签署了有关化工、冶金、石化等领域产能、融资合作协议,并签署了支持中国电信参与“数字哈萨克斯坦2020规划”的合作框架。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共同推动产能和投资合作重点项目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了《中塔合作规划纲要》,涉及科技、农业、能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
  “优势互补、绿色、先进,符合当地需要”,是李建明在谈到中国同中亚国家产能合作时屡屡提到的几个关键词。

  中亚产能合作的挑战
  六年来,中亚各国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深入对接。经贸合作由能源为主,向多领域扩展,由商品贸易主导型向投资型和产能合作型转化,金融、信息、科技等领域合作成为新亮点。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能源合作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务实合作的重点、亮点。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炼化技术滞后,大量原油出口换取的外汇却不得不用来进口油气产品。中国资本和技术的进入极大地改变了这种局面。
  1997年,中石油成功中标阿克纠宾油田开发项目,拉开了中哈油气合作的大幕。中哈能源合作经过20年发展,已形成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与运营、工程技术服务、炼油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拉动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
  如今,广袤的中亚大地,一条原油管道,四条天然气管道,绵延万里,连接起中国和中亚国家。其中,原油管道和ABC三条天然气管道都经过哈萨克斯坦。在惠及中国数亿人口的同时,中哈能源合作为哈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统计,仅中石油在哈参股项目已累计向哈政府纳税数百亿美元,创造3万多个优质就业岗位,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近几年来,中亚国家实行更加开放的市场化政策,使中资企业投资和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例如,哈、乌两国在农业、纺织业等非资源领域对外资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其中,哈贸易便利化水平迅速提升,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推出多项改革措施,经营环境大为改善;乌取消外汇管制,修改外资政策,对百余个有外资参与的重大项目实行领导人直接负责的新机制。此外,哈、乌、土三国还推出了促进国家旅游业发展计划,实现实行电子签证新举措,放宽旅游准入。
  然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能合作也存在影响双边贸易与投资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指出,制约中国与中亚国家产能合作的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效益变化、技术人员匮乏、营商环境亟待改善、缺乏对目标国资源规划和对目标国法律环境了解等。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程宏刚分析指出,推动我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提质升级,应以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核心,紧贴中亚市场需求,积极提升经贸合作水平。首先,稳定和增加从中亚的油气进口,保障能源安全,依然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核心利益所在。中国应着力推动完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实现对华年输气能力由550亿立方米到850亿立方米的突破;以参与哈里海大陆架油气开发为重点,积极回应哈石油开发需求,在融资、勘探、技术改造、油气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中方多方位深度参与。其次,中国应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农业领域全面深化合作。特别是有前景的合作领域,包括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粮食(哈每年有500万吨谷物出口能力),中国农业机械出口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亚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农牧业的种植与养殖,等等。同时,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实行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再者,适应中亚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开拓非资源类产能合作市场,是中亚国家提升民族工业水平的关键所在。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风能太阳能、棉织品加工、电动汽车等方面,中亚国家有迫切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中亚劳动成本低,能源相对便宜,对一些非资源领域的投资实行较长时间税收减免政策,是中国产业链延伸、实现再出口的理想之地。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