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北京世园会:最是人间花好处

2019-07-10      

撰文/茹 远

 
  迎春、玉兰,亦或是早樱—北京每年的春天,都是被植物唤醒的。而今年北京的春天似乎格外长,4月29日至10月7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将把生机盎然的“春意”留在北京长达半年时间。
  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主题的本届北京世园会,是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后,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共有110个国际参展者和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参加此次以植物为主角的视觉盛宴。

  科技之美  
  北京世园会距离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仅10公里,园区占地503公顷。整个园区依山傍水,掩映在绿色当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绿色”和“高科技”是本次世园会的显著特点,这两点在众多主场馆和核心景点的设计和使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突出了世园会建设者思考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之间的关系。 
  作为园区标志性建筑,中国馆的设计借助了传统元素,整体是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造型。被称为是“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中国馆的“绿色”和“高科技”让人印象深刻。馆顶装满了太阳能光伏板,这让整个场馆实际上成为一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光伏板之间安装着导雨槽,加上综合利用雨水收集、生态滴灌等技术,馆内因此实现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底层展厅,中国馆采用了覆土被动房技术,利用地道风,降低馆内空调使用能耗。这种种设计不仅满足了世园会展览功能需求,也考虑到了中国馆在会后的可持续利用。
  如果说中国馆用传统之美体现了绿色和科技,那国际馆则将绿色和科技的概念融入到现代时尚的设计中。由94把巨型钢结构“花伞”组成,国际馆从远处看像是一片绽放的白色花海。除了美观,“花伞”下还贴心地留出了开放的公共空间,为游客在炎热夏季排队进入场馆时提供遮阳和休憩功能。花伞的立柱可收集屋面雨水,使其渗入蓄水池,当雨水过多时,将会流入排水沟,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路面冲洗等。此外,国际馆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并在顶面设计了天窗,最大限度保证场馆的自然采光和通透性。
  不难看出,绿色概念和高科技手段在此次世园会上实现了完美结合,沉浸式互动体验、5G技术的使用、智能机器人讲解员、游客移动端APP等众多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传达了绿色概念。

  贯穿始终的“生态优先”
  除了在主场馆和核心景观区随处可见的“绿色”设计,“生态优先”的理念更是贯穿了整个北京世园会的筹划和建设全过程中。
  处于北京世园会核心景观区的妫汭湖曾经是一个废弃的鱼塘,经过抽水清淤,再挖掘拓宽,景观湖得以建成。设计人员希望在建造妫汭湖景观时,随形就势,使自然景观和人工修建有机结合。因此,湖里挖出的土方并没有浪费,移至西侧百余米外堆出一座山,取名“天田山”。山高约25米,山顶建永宁阁,作为全园区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物,山东侧则打造为梯田式景观。
  与传统的人造湖泊不同,妫汭湖用中水取代天然水源,湖内中水来自北京一家再生水厂。妫汭湖蓄水前,再生水首先进入园区北部自然生态展示区旁的一处小型湿地湖泊净化,之后经由地下管线引流,进入妫汭湖。湖泊中,还人工投放了河蚌、萝卜螺、环棱螺、河蚬等底栖生物,以净化水体,吸引鱼类。
  像妫汭湖这样“生态优先”的案例在世园会内还有很多。2017年夏季,规划设计团队曾对世园会场地内物种进行调查,发现了46种植物、44种鸟类、14种蝶类和17种蜻蜓目。规划设计团队立下目标:不但要保证“原住民”一直在园区内生活下去,更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提升,让园区内生态链更加丰富。
  为达到这一目标,世园会在自然生态展示区内的杨树林地创设“林窗”,即采伐病树或长势不佳的杨树,在林地里开几扇“小窗”,通过补植其他树木,设置岩石、人工鸟巢,吸引鸟类觅食、栖息。同时,在自然生态展示区旁的湿地沿岸,种植不同层次的湿生植物,不仅为游禽提供庇护,同时为昆虫、底栖生物提供食源和生长环境。
  这些对“生态优先”理念的鲜活演绎和诠释,无疑可以让更多观众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家园的物质基础,激发人们转变生活观念,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展现文化和园艺多样性”
  作为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A1级国际性园艺展会,世园会历史悠久,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30余次。中国与世园会的渊源不浅,在本届北京世园会之前,中国曾于1999年在昆明成功举办了世园会(A1类)。之后,又在沈阳、西安、青岛、唐山等地举行了A2+B1类世园会。而本届北京世园会,中国不但期待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进步,更希望展示人类生态理念的进步,并将世园会作为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和合作的窗口。
  来自日本、丹麦、美国、英国、荷兰的六位国际园艺专家,精心打造的“大师园”展现了中外交汇和合作的结果。美国设计师 George Hargreaves 和他的团队带来了“东西园”,分析中美全球空间环境,寻找东西方的“和而不同”;英国设计师Tom Stuart-Smith和James Hitchmough则受丝绸之路的启发,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而在世园会162天会期里,牡丹芍药竞赛、月季竞赛、兰花竞赛、室外国际展区竞赛等花卉的国际比赛也将贯穿始末。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主席贝尔纳德•奥斯特罗姆(Bernard Oosterom)认为,北京世园会汇集全球顶尖园艺,将推广绿色知识和最佳实践,促进专业园艺生产和国际合作,展现文化和园艺多样性。
  人类曾经一度将自然视作人的附属,这种傲慢更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后达到顶点。这样的情况随着人类发展的推进而有所改变。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同体,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本届北京世园会,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改善环境、促进经济、提高公众健康等方面将发挥不容小觑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打造更环保、更健康、更幸福的居住社区。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