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深耕“一带一路”对接欧洲市场

2019-08-07      

撰文/刘作奎

  
  从中国西部出发,行经中亚、俄罗斯(传统的欧亚区域),再到中东欧而达到核心欧洲圈—近年来,中国沿欧亚大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从中东欧到欧洲的欧洲大陆,对“一带一路”建设举足轻重。
  欧盟长期以来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欧洲多数国家是发达市场的代表,是中国获取资金、技术、经验等的主要目的地。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展开,欧洲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欧洲的战略意义对中国也同样不言而喻。“一带一路”欧亚大陆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欧洲作为发达市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对接“一带一路” 欧洲国家态度各异
  过去几年来,欧洲(主要是欧盟机构和欧洲大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变化。2013和2014年中国相续提出“一带”和“一路”倡议时,欧盟没有直接表态。2015年欧盟开始做出正式回应。2015年5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示,欧洲的投资计划(指容克投资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互相融合没有重要的障碍。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有关中方的互联互通倡议和泛欧交通网络计划进行合作的提法开始出现。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布鲁塞尔参加中欧峰会,中欧双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容克投资计划对接、中欧建立互联互通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欧盟开始对“一带一路”倡议由观望到尝试参与。2015年中方牵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西欧大国英、法、德、意等纷纷加入亚投行,壮大了亚投行的合作基础。
  自2016年开始,欧盟及部分成员国的态度开始出现明显的由积极到消极转变。欧盟开始采取了防护立场,加强了对欧洲市场和利益的保护。当然,欧盟的态度也不能涵盖其全部,在欧盟成员国层面对“一带一路”看法和参与基本表现为:东西欧差异明显,南北欧各有侧重。
  “一带一路”在中东欧16国实现了全覆盖,中国与这些国家全部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总体持支持和参与态度,大部分国家希望借助自身在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来发挥丝路枢纽的作用,从而在基建、能源、物流、投资等领域通过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获取收益。
  西欧的英、法、德等大国则持质疑和防范态度。西欧大国更强调中欧合作需要先解决理念和规则上的沟通对接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承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不能以违背欧盟规则、违反欧盟利益行事,坚持“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实施要保持透明度,基建等具体项目要在欧盟规定的交通运输网络框架下实施。英国坚持要把“对等贸易”、西方的“最佳实践”加入到合作前提中;法德则坚持要对“一带一路”重要投资项目加强审查。西欧大国们还担心“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推广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合作方式与价值体系。
  南欧国家与中东欧国家态度类似,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希腊、葡萄牙和意大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大项目投资在南欧落地的趋势近些年来逐步增强,并得到这些国家的积极欢迎。北欧国家则显得更加务实,这些国家并不介意来自中国的项目是否是“一带一路”的,而是重点看能否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近年来,中国和北欧国家积极推动“极地丝绸之路”建设,芬兰、冰岛等积极参与相关合作,芬兰推动本国“北极走廊”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
  欧亚大陆是世界最富发展活力的地区
  欧亚大陆是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为丰富、经济体量最大的大陆,实际面积超过5千万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人口约75%,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3/4左右在欧亚大陆,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约60%。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富发展活力的地区,自世界五大洲在大约五百年前开始在政治上相互影响以来, 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力量中心之一。
  正因为欧亚大陆如此重要,欧亚大陆一直受到大国的关注,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盟、印度、土耳其、伊朗等绝大多数国家出台了推动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发展计划。欧亚大陆中小国家纷纷希望扮演利益共赢的衔接点和互利合作的纽带,利用地理优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了美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该计划以阿富汗为中心,连接中亚和南亚,推动该区域的基础设施联通和规则互认,进而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区域市场。这一计划最终不了了之,并没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支持。
  俄罗斯也推出俄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欧亚联盟。2011年10月,该计划由俄罗斯时任总理普京综合各方意见提出。欧亚联盟是俄罗斯推行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平台,在原苏联地区实现一体化,是俄罗斯重要外交政策目标。由于俄罗斯本身作为经济引擎的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上欧亚经济联盟不少国家也希望能够融入欧洲,获取更大的机会,因此,俄版的新丝路方案也存在不少问题。
  欧亚大陆另一个重要行为体欧盟也推出了新丝路计划,该计划主打能源牌。2009年,欧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通过修建“纳布卡天然气管线”,加强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在政治、经贸、人文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往来与合作。欧盟版丝路计划虽旨在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但背后充满着地缘政治考量,加上对欧亚大陆沿线国家设置了苛刻的政治标准,其实施前景仍存在较多变数。
  除此之外,印度和伊朗等国也没闲着。2002年,俄罗斯、印度和伊朗三国共同发起了“北南走廊计划”,提出修建从印度经伊朗、高加索、俄罗斯直达欧洲的国际运输通道,该运输通道包括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形式。
  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壮大并逐渐攀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对欧亚大陆的重视超乎以往,并且以中国的方式即共商、共建和共享来推进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中国逻辑就是“要致富先修路”,通过互联互通来“通达天下”、“造福四方”。
  横亘在欧亚大陆之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互联互通问题,尽管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等提出了不同指向的互联互通方案,迄今为止大都在纸面上,缺乏实质性的推进步骤。在沿线国家所在区域或实际控制区域,虽然蕴含巨大发展潜力,但因在复杂博弈的这块地缘空间中,相互之间存在太多排他性安排或矛盾,欧亚大陆各国存在“联而不通”或“通而不畅”的困境,成为制约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正因为此,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亚欧大陆经济走廊建设,通过合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来促进双边贸易往来便利化。通过交通、贸易和投资等的便利化,搭建紧密的合作纽带,进而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打造与欧亚大陆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中国推动欧亚大陆沿线国家人民共同发展的全新思路和全新主张。目前,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欧亚大陆桥交通走廊初步建成,为中国和中亚等各国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实现新丝绸之路从“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的转型。
  中欧互联互通的陆海联动
  中国联通欧亚大陆到达西端的欧洲市场,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实现的。其中,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载体是中欧班列,海上丝绸之路的载体是中欧陆海快线。陆上的主要是通过第二欧亚大陆桥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线也被称为北线;海上主要是由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出发,经过海运线路到达地中海的比雷埃夫斯港,这条线也被称为南线。
  中欧班列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截至2019年3月底,中欧班列已经累计开行超过1.4万列,运送货物超过110万标箱,中国开出的班列重箱率达94%,抵达中国的班列重箱率达71%。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呈现两大亮点:
  第一、班列数量快速增长,回程开行班列增长迅猛。中欧班列开始试运行时,年开行量很少,且均为单向去程列车。2017年,开行量达到3673列,2018年开行量超过6300列,同比增长73%。2017年,回程开行量已占班列总数的34.7%。2018年,回程班列较上年同比增长111%,达到2690列,占班列总数的四成二。
  第二、班列覆盖范围广、运输模式完整。截至2018年,中欧班列已经开通主支线共计101条,连接国内59个城市,欧洲15个国家的50个城市。形成了以“三大通道、四大口岸、五个方向、六大线路”为特点的基本格局。
  中欧陆海快线则是海运线路中沿欧亚大陆行进最短的线路。以往中国货物经由海路进入欧洲,都要穿行印度洋、绕行非洲南端好望角,再纵向穿越整个南大西洋,路经西非海岸,几经辗转抵达欧洲。而通过比雷埃弗斯港,中国货轮可以直接穿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在比港卸货,再经由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铁路直接运送到欧洲腹地,使得中国货物抵达欧洲的海运时间短了7—11天。如果中国预期将匈塞铁路升级改造,则通过海铁联运,货物抵达欧洲市场的时间会被进一步缩短。中欧陆海快线的关键节点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这个被誉为“欧洲南大门”的希腊最大的港口,2016年被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海运)收购。目前,比港已经成为中欧商品海运和陆运的衔接点。需要指出的是,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的运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成功实现了陆海联动、海铁联运。中欧班列部分返程货,可以通过在比港装货海运回到中国。而通过海运运输到欧洲的货物,可以通过铁路在比港装货,进一步运输到欧洲核心市场。
  在海铁联运当中,匈塞铁路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中国一直致力于打造的在欧旗舰项目。匈塞铁路是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跨国铁路。2015年11月,在中匈塞三国总理的见证下,三国签署了匈塞铁路的项目合作文件。该项目将新建或改造现有老旧的铁路设施,建成后,将极大提高现有铁路的通行效率,改善当地的物流运输状况,极大促进海陆联动。
  中东欧地位日益凸显
  在推动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当中,有一个关键之地一直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中东欧区域。中东欧国家是转型经济体的代表之一,正经历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过渡阶段,对中国有较大的融资需求,是中国企业投资欧盟市场的重要“试水区”。中东欧地区人力、产业等投资基础相对较好,在该地区获取欧盟技术和市场也较为便利。正因如此,近两年来中国企业在中东欧的投资和并购逐渐增多,多层次合作交流日益铺开,从而为丝路建设对接欧盟大市场作出了前期铺垫。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渐次铺开,中东欧发挥的作用更加多元。
  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简称“16+1合作”)正式启动,成为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打造欧亚大陆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执行7年来,积极致力于推动中国和欧洲的双向互联互通,打造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2017年5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波兰总理希德沃,会商将“16+1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接口”、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落地的优先区域和中欧合作新增长极。这种定位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角色和功能。
  总之,欧洲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是发达市场的代表,且是多年来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欧洲作为发达市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深耕欧洲市场,推动实现互利共赢的中欧命运共同体。
  (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