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风云气象卫星造福“一带一路”

2019-08-07      

撰文/陆 舟

  
  今年3月到4月,伊朗罕见暴雨引发严重洪水。中国气象局针对天气系统及洪水第一时间为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分析产品。
  据国际灾害数据库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且以气象灾害居多。这些地方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无人区,气象观测盲点多。而运行于“天外”的气象卫星可对大气进行全天候、立体化观测,有效弥补地面观测短板。
  大国担当,星耀“一带一路”
  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正是基于风云卫星的发展和实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利用风云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决策。
  2018年6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承诺:“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7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要共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发展航天合作,推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服务阿拉伯国家建设。”9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主持通过的《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再次提出:“中方愿继续为非洲国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气象和遥感应用设施和教育培训援助,支持非洲气象(天气和气候服务)战略的实施,提升非洲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短短3个月,习近平主席在三个国际场合做出要利用我国风云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服务相关国家的承诺,尽显合作共赢、共享高科技成果的仁厚博爱之心。
  服务“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
  如今,风云气象卫星已具备云、水汽、植被、气溶胶、雪等数十种定量产品服务能力。今年以来,风云气象卫星对包括东亚、东南亚林火以及中东暴雨、澳大利亚高温热浪、北美罕见寒潮、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南美洲飓风在内的全球多种气象灾害开展持续监测。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7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通过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卫星直收站、网站、国际公有云、数据资源池、FTP等多种方式接收风云卫星数据和产品。
  多年来,风云气象卫星作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也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持续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为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国家航天局与中国气象局决定将原定于定位东经86.5度的风云二号H星,西移至东经79度,以便更好地观测西亚、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天气状况。
  2018年4月,中国气象局、国防科工局和亚太合作组织共同签署《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合作意向书》,发布并启动《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FY_ESM)。这意味着,一旦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这些国家可第一时间获得风云卫星高频次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为其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这种创新方式,我们着力推进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由过去的均一化向深度定制转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
  不到一年时间里,包括伊朗、阿尔及利亚、蒙古在内的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正式成为FY_ESM用户。在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和“玉兔”影响期间,FY_ESM为越南、菲律宾等国开启加密观测。两国来函对中国政府表示感谢。
  铸就风云卫星国际鼎立地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发展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1969年1月,由于气象防灾减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周恩来总理提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一张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宣布,它是数小时前由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
  这样一张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云图照片,表明我国跨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的国家行列,有了同时从地面和太空两方面观测大气的能力。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障碍。早年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气象部门在装备选购、人员培养、数值预报模式的选用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开始现代化业务建设。我国自主研制了接收机,自主开发包括14个软件包的应用软件:卫星轨道预报、卫星资料预处理、海面温度反演、大气探测资料反演、专业服务处理、风云一号卫星性能在轨测试和检验、数据存档和分发处理,等等。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7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在轨稳定运行,多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其中,风云四号A星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三号D星是国内现有光谱通道数量最多的遥感卫星。2018年,风云二号H星和风云三号D星交付,至此,中国已具备中非至大洋洲的静止气象卫星分钟级高频次观测能力,以及极轨气象卫星覆盖全球的观测能力。
  建立国际风云卫星合作平台
  除南极洲外,风云卫星数据已服务于全球六大洲。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工作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杨军介绍,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每年面向一个重点区域,与相关国家合作开展适应性卫星遥感产品研发,产品集中在台风、暴雨、寒潮、强对流等天气系统和植被、水情、火情、雪情等环境灾害监测等方面,并逐步形成风云卫星遥感国际服务规范和相应产品标准。与相关“一带一路”国家协商获取用于卫星遥感定量产品校正的陆面资料及观测数据,形成遥感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分级、应用和反馈、再改进机制。
  同时,还要与相关国家合作研发面向服务对象需求“云+端”国际气象卫星应用平台及数据获取平台,并提供实时技术支持。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征程上,风云卫星正是脚踏实地的螺丝钉、观天测雨的千里眼。未来,根据已完成的22个“一带一路”国家深度需求调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将进一步研发针对性强的卫星遥感监测产品,提高多源卫星数据获取和融合处理能力,综合应用气象、海洋、陆地和高分卫星数据,完成全球气象灾害快速响应卫星遥感服务平台建设,为“一带一路”国家用户提供综合遥感应用服务。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