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国际科学考察支撑绿色丝路建设

2019-09-03      

撰文/董锁成

  
  2018年9月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2019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指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本着“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要把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之路将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开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时代。

  国际科考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科学考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源环境、地理格局、经济社会、文化体制等基础要素的获取与加工转化是开展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第一步。“一带一路”框架下参与国家众多,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不同,开展跨国科学考察、摸清现状,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早在 2005 年,“中俄贝加尔湖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开展,该项目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对贝加尔湖流域展开生态环境科学考察,为中俄科学家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2007年,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正式启动。中俄蒙三国科学家首次对中国北方及俄、蒙中高纬度地区开展的多学科、多尺度、跨国境、大范围的综合科学考察,接续了中断数十年的中苏科学考察,覆盖了“一带一路”的中蒙俄经济走廊等重大国际战略区域,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国际化。
  2017 年,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启动实施。项目按照点—线—带—面 4 个层次,形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全区域、“五带六区”、中心城市和重点国际口岸城市的考察范围。至今已开展组织了十数次跨国联合科学考察,穿越了蒙古国全境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初步完成了对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地区、贝加尔湖城市群、滨海边疆区沿海城市群、中俄陆路口岸、远东地区、乌兰巴托都市区、中蒙跨境区等重点区地理环境本底、自然资源、城市化与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和投资环境的联合科学考察。
  上述科学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经济社会、人居环境、地理格局等统计数据、站点监测数据、实地采样数据,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基础科技支撑,将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落地实施。
  在十数年的“一带一路”沿线科学考察基础上,2018年,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启动,董锁成研究员承担“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联合中、俄、蒙三国科研单位重点研究交通及管线建设的沙漠化和冻土问题及应对措施。此外,董锁成研究员还承担了国家社科“一带一路”专项、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任务局重点部署项目等多项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成为智库建设的高端力量
  跨国考察实践使中方科研人员与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家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有力发挥了智库专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作用。
  2014年6月,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俄罗斯、中亚、德国、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立科研机构、国家九部委等200多位代表参会。会上,百余位国际科学家签字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孙九林院士担任联盟主席,董锁成研究员担任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2016年8月,第33届世界地理大会“一带一路”科学家联盟智库论坛上,董锁成所作的关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模式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强烈反响和认同,并作为该届地理大会突出贡献者受到大会组委会表彰,该分论坛成为第 33 届世界地理大会优秀论坛。
  2016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研讨会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的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余位各国科学院院士等350余位专家联合发表“北京宣言”,商定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并确定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长效工作机制,确定了两年召开一次“一带一路”会议的合作机制。2018年11月4-6日,“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于北京召开,ANSO正式成立。该联盟是目前首个由中国人自主设立、并担任主席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对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作用,提高我国在国际重大科技合作中的话语权和科技治理能力,逐步确立以我国为主导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国际新型科技合作模式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考察项目和国际会议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了智库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促进了科学家的交流合作以及青年科学家的培养。通过两次重大考察项目,培养了近百名中青年国际科学考察研究骨干。未来,将继续开展国际青年科学家联合培养与协作交流。

  绿色发展四模式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沿线国家由于大地构造、地貌格局、大气环流、水分循环、动植物体系及人类活动形成一个复杂多样、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整体和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污染跨境传输等特征,其东西两头分别是快速增长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资源富集、生态相对脆弱、敏感、破碎的大陆腹地。如中蒙铁路沿线林地耕地减少、超载过牧、沙漠化加剧;俄罗斯森林火灾严峻,城镇化建设中面临“沿线、沿河、沿湖”等生态风险。沿线地区面临共同应对水资源危机、防治沙漠化、冻土消融、治理跨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资源环境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难题。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并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危机,直接危及沿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决不能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生态文明总体模式。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人类向自然索取,人地关系矛盾对立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阶段,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新贡献。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丝路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因此,以生态文明统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在沿线国家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样板,将大大推进人类生态文明进程。
  “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模式是: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基本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支撑,以繁荣的生态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思想指针,以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为重要保障,以高品质的生态人居为美好家园,建设六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六城”建设生态城市模式。沿着“一带一路”发展轴集聚形成巨型丝绸之路城市带。在全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等剧烈人类活动作用下,丝绸之路城市带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难题。生态城市是破解城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培育“一带一路”绿色增长极,辐射带动沿线地区绿色城市化,形成“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带,辐射驱动沿线地区绿色发展。
  实施“六城”建设生态城市模式,积极建设安全城市、循环城市、便捷城市、绿色城市、创新城市及和谐城市。在一些典型地区如俄罗斯贝加尔湖流域城市群、白俄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亚、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典型城市,共建绿色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培育“一带一路”绿色增长极,辐射带动沿线地区绿色城市化,形成“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带,辐射带动沿线地区绿色发展。把生态城市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国和新加坡正合力打造生态城,中国与欧洲携手共建清洁能源中心,瑞士有关部门也在和贵州共同规划生态乡村蓝图,这些都是具有良好推广价值和广阔前景的示范样板。
  —“四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区域人口密集,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通过全面确立和推广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社会循环的四层大循环经济建设系统工程,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企业循环层面,要积极推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主要循环途径,建立循环链条、共生群落,物质、能量、信息、价值流动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某一环节排放的废物变为另一环节的资源,污染趋零,推进企业循环体系建设,使产品生产过程生态化、绿色化。产业循环层面,核心在于打造高科技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要通过循环产业链接,联通一、二、三次产业,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生态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为目标,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区域循环层面,即通过物质链、能量链、价值链、市场网络、信息网络实现循环经济在城乡、海陆、中心—边缘等空间高效循环,形成城乡一体,海陆和谐,中心—边缘互促的资源在空间优化配置格局和高效利用。社会循环层面,即通过绿色消费,建设生态社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等循环社会系统工程,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全社会生产的、生活领域建设全面循环的循环型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
  —大旅游发展模式。“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是世界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增长最快和未来市场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大旅游发展模式,即以旅游为先导战略产业,替代传统产业,联动一、二、三次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以旅游业为节点、依靠产业链连接的大旅游产业体系。打造“一带一路”四大国际旅游产业带:即第一欧亚大陆桥生态旅游带;第二、三欧亚大陆桥及海上丝绸之路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一带一路”无障碍国际旅游特区,重点突破跨国互联互通瓶颈,建设高效快捷的“一带一路”国际城市旅游网络;通过大力推进旅游资源产业化,把“一带一路”区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产品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建成横跨欧亚非大陆和“三大洋”的“一带一路”巨型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首席科学家)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