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丁刚:“中国制造”改变世界

2019-10-15      

撰文/本刊记者 周 瑾

  
  “今天中国帮我们修高铁,明天印尼将帮助东南亚修高铁”。2019年8月,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著名时政评论员丁刚在印度尼西亚采访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铁项目,听到当地人士这样说。
  印尼方面之所以愿意接纳中国技术和标准,是因为这可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也是他们以最快速度与前沿技术标准接轨的捷径。而这也是中国技术和标准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欢迎的主要原因。
  40多年前,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当时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标准化了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工业化标准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中国通过艰难的适应与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化基础,而后逐渐开始推动行业技术与标准的升级。
  20世纪90年代初,丁刚第一次出国,作为《人民日报》外派记者常驻瑞典,他所看到的“中国制造”是超市大筐里被人随意翻拣的便宜货。慢慢地,美国的大型超市中开始出现中国制造的一些中档美欧品牌,上面印上made in China的标志。与此同时,海尔、联想的广告也出现在机场手推车上、大型电子商场中……
  丁刚认为,中国形象与中国制造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制造的变化也影响着外国消费者对中国的认识。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生命力,源于2014年底一位巴西华商运了几个集装箱的手机自拍杆,几天时间全部销售一空。在义乌工厂成本价不到10元人民币的自拍杆,为什么能在巴西市场上卖到20美元?丁刚探寻究竟,原因在于:一个自拍杆14个部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这14个部件完整生产出来。日本和韩国可以,但他们生产出来以后,价格不知要翻多少倍。由这样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发展。
  今时今日,谈论制造业振兴,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时髦。但在丁刚看来,诸如税收、投资、劳动力价格之类的因素自然重要,但发展制造业光有这些还不够,勤劳、守纪与执着精神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这就不是政治人物几句豪言壮语就能实现的。”
  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多要素,但归根结底都是需要人去做。新中国成立后,初中级教育的普及、基础工业的建设等,都为中国后来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去工业化与发展模式相关,也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关。
  中国制造业的生产链可能会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而出现一些转移,转移到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为什么是这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年轻劳动力依然愿意从事基础的蓝领工作。”丁刚认为,目前无论从生产体系看,还是从链条完整程度看,亚洲制造业在全球都居于领先地位。这与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对于中国经济下一步转型发展而言,也是巨大的机遇所在。
  在丁刚看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就是要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国家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化当中没有找到自己地位的一些国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平台中,大家可以共同促进合作和发展。
  目前,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项目主要集中在基建领域。这类项目的建成将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丁刚认为,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使沿线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与中国制造形成互补,融入产业链”,以及“培养沿线国家民众愿意为制造业发展而奋斗的价值取向”,等等。
  “中国人、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乃至在西方传统的文化领域里展现的杰出才能,是靠孜孜不倦地学习和辛苦努力的汗水换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外部世界应该认真关注一下中国所认同的这些朴素道理。中国发展的动力,就存在其中。”丁刚说。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