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扩容城市“朋友圈”

2019-11-05      

撰文/郝小松

  
  从1973年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为友好城市伊始,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已走过46个年头。截止目前,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96个城市与世界5大洲138个国家的549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694个城市建立了2669对友好城市关系。友好城市已成为我国地方开展外事活动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促进地方对外开放、“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促进中外地方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08年11月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全国对外友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国际友好城市活动已成为中国同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增进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示“要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18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俄地方领导人对话会时,强调,“国家合作要依托地方、落脚地方、造福地方。地方合作越密切,两国互利合作基础就越牢固”,并建议“加强统筹协调”,“鼓励更多地方结好”。
  友好城市是国际上广泛建立的地方政府间的伙伴关系。两国的城市或省州本着相互理解和互利合作的原则,通过协议结成长期而稳定的友好关系,表明双方在文化、经贸、教育、城市管理等方面强烈的交流合作意愿。中国的友好城市工作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四十余年来获得显著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73年至1978年:“起步探索阶段”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率先迈出缔结友好城市的步伐,共缔结6对友城。

  1979年至1991年:“初步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随着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友好城市活动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友好城市数量发展到383对。对于促进我国地方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建立现代化制造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成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各地纷纷欢迎外资企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人才培训、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推动了中外友好城市的建立。1978年,武汉引入了由德国杜伊斯堡的曼内斯曼德马格、克虏伯工业技术公司和蒂森咨询公司共同组成的联合财团在武汉市建设冷轧钢厂。当时有大约300名德国工程师及其家人生活在武汉,其中大部分来自杜伊斯堡。两市的工业合作带动了友好城市关系的建立。1982年武汉和德国杜伊斯堡市结好,成为中德间第一对友城。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同年11月,湖北省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成为中美之间第一对友好省州关系。1981年11月12日,湖北省和俄亥俄州合资经营的湖北派克密封件厂协议书在武汉签字,成为湖北省首家“三资”企业,也是中美合资企业的先驱者之一。

  1992年至2011年:“蓬勃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重申了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速发展。同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国际友好城市工作,经中央批准,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发起成立了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标志着我国国际友城活动进入了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世界。随着中国地方经济实力增强,对外合作需求更加旺盛。截止2011年,我国友城数量达到1844对。友好城市日益成为地方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和促进剂。
  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上海市对外经贸合作进入高速发展期。上海市与横滨市于1991年开始连续举行了24届经济交流会议,1993年开始举办“上海·关西经济会议”等经济交流机制。经济合作的密切进一步促进了上海和日本友城在旅游、文化、港口、体育、城市建设、医疗卫生、展览等领域的交流合作。2009年,广东省与位于巴伐利亚州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意向书》,组织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共9批190多人次赴德培训交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专家30多人次来粤开展师资培训23班次共580人次。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的技工教育师资。推动了两省州政府行政人员和公务员的相互了解以及管理模式的互学互鉴。

  2012年至今:“创新发展阶段”
  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中国在继续坚持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解决方案。我国地方纷纷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新时期国际友好城市着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城开展共商共建共享,互学互鉴,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合作,在展现“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地方政府积极创新,发展出次区域合作、多边合作等新模式。同时,为配合官方外交举办中外地方政府论坛,有力促进了中外地方政府和民间交流,为“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广东省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结好于1979年。40余年来,两地在教育、贸易、旅游、创新和人文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近年来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合作。随着中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加强和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提升,一些广东企业在新南威尔士州投资并开展技术输出。如比亚迪与当地交通企业开展公共大巴的运营工作,并向新州输出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互利共赢。每两年,广东和新州轮流举办联合经济会议,着眼于长期合作,今年的会议主题是科技创新。
  云南省大力开展与周边国家友城合作,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在反恐、禁毒、教育、民生等领域开展合作,并推动边境友好村寨建设。普洱市与老挝丰沙里省加强双边警务执法合作,加强对反恐、禁毒、走私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18年,普洱市向丰沙里省捐赠价值200万元的禁毒器材,协助丰沙里县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派出医疗队赴丰省开展义诊。2018年更开通远程可视医疗中心,帮助丰省开展远程会诊、培训和教学等项目。边境友好村寨对周边国家的帮扶作用,得到周边国家地方官员和民众的欢迎和支持。

  借力“一带一路”,友城发展正当时
  2019年,配合总体外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举行“地方合作分论坛”,以“深化地方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和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省州长、市长及其代表,众多国际组织、企业家代表和专家学者共计约300余名嘉宾出席。各国代表分享了“一带一路”地方交流的经验与成果,期待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一步增进各国地方间交流,通过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越来越多的中国地方省市将友好城市作为全面提升地方外事工作的重要渠道。将友好城市资源形成合力,结合该地区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了切合地方发展战略的多边交流机制化项目。如重庆举办“第二届友好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作为“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框架下的主题会议之一,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的31位市长参加,主题围绕“智能生活,创新未来”开展,与智能产业博览会交相呼应,对重庆的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青海西宁举办“2019丝绸之路沿线友城峰会”,以“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的17个国际友城的上百名代表出席。会议展示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探讨了西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为推动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城市起到积极作用。
  一些中外次区域合作成为友城合作的新模式。以中外区域发展城市群为主题的地方合作平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有力带动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形成资源有序良性竞争。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英国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在英国谢菲尔德联合主办的首届中英地方领导人会议,以中国长江经济带和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合作为主题,来自中国上海、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重庆等省市及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纽卡斯尔等城市的500余名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英地方领导人会议主题是长三角地区和英国中部引擎计划的合作,有效推动中英区域发展对接,盘活区域战略内的友城资源,进一步促进双方务实合作。  
  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国际组织(UCLG)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已逐渐形成城市多边外事交往的新模式。福州和杭州牵头成立“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和“‘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吸引了城地组织的众多会员加入。依托委员会的平台,福州和杭州从自身战略机遇出发,与世界各大洲的会员开展交流,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广,同时提升了我国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40余年来取得的进步,与改革开放进程密不可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郝小松: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工作部)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