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后疫情时代的民间外交

2020-10-14      

撰文/罗林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大国格局的调整速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了深度震荡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和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
  近来,中美关系的恶化搅动了受疫情冲击之后的国际秩序,对未来的大国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积极应对变局,应当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经验中寻求方法。回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中日建交的“破冰之旅”,民间外交在建立沟通渠道、拉近两国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球带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更是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早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重视与美国民间进步人士建立并发展友好关系。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都是中国人民熟悉的美国友人。在中美相互摸底、传递消息的最初阶段,毛泽东与斯诺先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由此可见,民间外交在释放善意、建立接触渠道、推动双边关系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战后的中日官方关系面临坚冰重重,而两国之间民间交往却是“冰河之下、水流不止”。在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组织成立了以廖承志为首的中日民间外交工作班子。在“以民促官”的背景下,中日官方迎来了首次非正式接触。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同日本代表团团长高碕达之助举行了中日政府领导人战后首次秘密会谈。1963年10月,中日友好协会应运而生,如一股新的暖流,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回暖和邦交正常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前期艰难的准备阶段后,中日关系终于迎来了破冰的时刻。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双方于29日宣布正式恢复邦交。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外交的战略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团结争取热爱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民间力量,将民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双边关系积极向好的磅礴力量,避免双边关系被少数政客和利益集团所绑架,给两国人民和地区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建立的民间外交基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面对大国格局深度调整、中美关系进入震荡期的特殊时刻,要运用好这一法宝,最大限度地团结美国人民,争取爱好和平、合作共赢的进步力量,以此应对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冲击和考验。
(罗林: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教授)
  
书名:《大国格局——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于洪君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WechatIMG2286.jpg

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享生态美景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东北部,西安浐灞生态区北翼,灞河入渭口区域,距离市中心19公里,距著名的“泾渭分明”仅3公里。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BL4I3155.jpg

“我在喀什古城开店”

金秋九月,我们走进古城,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独特风情,同时也走进了几家独具特色的小店。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