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成渝西起,双星闪耀

2021-03-17      

撰文/本刊记者 金萱

  

  2020年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增长极。

  打开中国地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沿海岸线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西部地区,却一直缺少国家级经济圈的带动。此次国家提出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就是要将地处西南的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为何选择成渝?

  广袤的西部,单个城市往往难以担起“西部引擎”的角色,更需要多个城市协同发力,成渝地区无疑最具优势。

  从经济基础来看,成渝地区拥有重庆、成都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拥有约1.2亿人口。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成为继沿海三大增长极之后最大的区域经济体。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暴雨洪灾以及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重庆、四川经济增速分别为3.9%和3.8%,在全国位居前列。

  从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科研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来看,成渝地区均在西部保持领先地位。例如,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渝地区已形成“芯、屏、器、核、网”世界级产业集群,产能约占全球1/3。

  从区位上来看,成渝地区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连接点—向东,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无缝衔接;向西,中欧班列可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常态化运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成渝地区的有效衔接;向北,成渝均开通了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抓住成渝这个关键区域,就能撬动整个西部,进而推动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从协同发展来看,成渝两地一体化发展理念摸索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自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成渝两地合作不断推进。2015年,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同年,成渝高铁正式通车,通行时间约1.5小时,成渝“双城生活”成为现实;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成渝签署《深入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2019年,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突出了“双城”。一方面,重庆和成都是成渝城市群内的绝对双核,占据绝大部分的经济总量,对其他二线城市的带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发展不利于市场要素的自由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前提下,先让重庆和成都做大做强,强化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再来辐射带动周边,这恰恰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深厚的历史渊源、相近的地方文化,让成渝地区有更好的融合基础。近年来,成都东进、重庆向西的相向发展势头异常火热。成渝两地客观看待对方,正视自身差距,真诚地向对方学习。从最早的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背后的逻辑是层层聚焦,互惠互利。


  合唱“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2020年2月28日,重庆两江新区与成都天府新区通过视频连线,召开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第一次联席会议,推动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开展包括产业、开放、创新、建设、改革、规划在内的“六个联动”。这也标志着“双城记”正式拉开序幕。

  如何唱好“双城记”?建立建设双城经济圈,核心就在于“抓两头带中间”。

  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重庆、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一体化发展、携手共进,可充分发挥“两区”战略平台作用,形成1+1>2的效果。因此,两个新区被赋予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发挥产业发展“旗舰”作用的重要使命任务。

  作为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在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两江新区正全力打造果园港、两路寸滩保税港、江北嘴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悦来国际会展城等开放平台,并依托完善的开放体系共同和成渝地区城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多枢纽衔接、多口岸联动、多通道集聚、多功能配套、多平台叠加”的多式联运体系。

  同时,作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承载地,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还将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对标世界先进水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西部对外开放新标杆。

  作为川渝两地经济最活跃之地,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都敏锐地意识到,数字经济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两江新区、天府新区联合猪八戒网共同举办“唱好双城记共取数字经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服务峰会”,39个川渝地方政府,1万多家企业、行业组织通过在线峰会的形式,围绕成渝地区政府和企业如何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等热点话题,开展线上对话和交流,吸引近30多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这场会议成为了一支推动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催化剂”,两地合作开始渐入佳境。

  2020年10月19日,川渝海归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两江新区启动;11月20日,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部经济局签订合作协议;12月8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在成都共同举办第二届公园城市“两新”党建论坛等,突出党建对两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引领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两江新区政务中心和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签署合作协议,相互在对方办事大厅设立办事专窗,方便两地企业就近办理审批事项。此外,双方还将携手共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将依托两江协同创新区和成都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突出在“科创+产业”上协同发力,发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旗舰作用,强化产业联动,提升产业生成能力,加快培育集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双方还将支持双方企业科技合作,共建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共性创新平台,在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上协同发力,加快打造引领时代的智慧之城。统筹推进智能制造、智能产业发展、智慧场景构建,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全力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群,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你来我往,互动频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次次互动,让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双方的互信不断增强。从曾经的激烈竞争到如今的携手共赢,在国家利益面前,成渝携手承担重要使命。


  补短板 做强项 提品质

  9年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于成渝经济区的目标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区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即“一中心一基地三区”。

  一年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则提出建设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

  对比这两个目标定位,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分析认为,从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意味着国家对成渝两地的定位更高。

  然而,要担当起“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重要角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依旧有很多短板要补。

  一是和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沿海三大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不足。以GDP总量为例,2018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GDP为17.9万亿元,港珠澳大湾区(不含港澳)的珠三角9个城市为12.9万亿元,京津冀为8.4万亿元,而成渝经济圈群则不到6万亿元,总体发展水平相去甚远。

  二是在内部发展层次上,三大经济城市群基本已经是金字塔型的城市结构。以长三角为例,上海下面有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合肥等二线城市,还有无锡、常州等比较发达的地级市,结构更加合理,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更有活力。而成渝地区则面临着严重的“中部塌陷”问题。重庆2018年GDP突破2万亿,成都则突破1.5万亿。但除此之外经济总量最高的绵阳市,只有2300多亿。缺少次中心城市,严重影响了成渝地区的发展厚度和整体竞争力。

  三是要唱好“双城记”,一些体制机制的行政壁垒需要尽快打通,实现两个城市相向发展。过去,成渝地区内部的分工协作紧密度不够,尤其在产业层面竞争大于合作。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同时在交通、产业等多个层面协同共建。

  因此,成渝双城经济圈要真正落地,除了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用制度安排和机制协同形成一致行动之外,还要破除政策限制,撤消行政障碍,取缔市场壁垒,构建民营经济协同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政务公开,司法公正,敬畏市场,关爱企业,主动行政作为,提高办事效率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处于成渝双城经济圈之中的城市都能切实协作配合,产业互补,共同提升城市影响力、吸引力,方能让市场活力切实在经济圈中蓬勃发展,真正使东部和西部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四川受益、重庆受益、西部受益、国家受益。

 

  

2020.03.04东西湖方舱医院,一位患者在户外活动身体-dw(1).jpg

在现场———《人民画报》记者镜头中的2020

过去这一年,作为记者,我们也走得殊为不易。采访线索多、采访难度大、采访风险高、报道任务重。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000000.jpg

【本刊专稿】“长五”飞天 “嫦五”奔月 —聚焦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开启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嫦娥五号还将从月球上收集并返回大约两公斤的月球土壤样品。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