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减排进行时

2021-03-17      

撰文/本刊记者 张劲文 种亚图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在一定时间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此前,中国将碳达峰的时间限定在2030年之前,碳中和的时间限定在2060年之前。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水平和环保路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面临着时间紧、幅度大等特点。这使得中国在制定“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时,将减排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


  深挖减排空间

  要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必须从源头上对碳排放进行管控,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源结构的调整。2019年,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煤炭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已低于60%,石油占比约20%。因此,中国在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时,特别提到“要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中国工业碳排放占到排放总量的80%以上,因此实现重点行业的尽早达峰并快速下降,是保证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建议,中国要在今后五年进一步细化行业达峰目标、标准约束和增量控制,并尽快开展低碳技术项目库建设,制定高碳产业名录。

  对于王金南的建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表示了赞同。他指出,在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最需要关注的应是技术创新。“能源结构的调整取决于突破性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产业发展史已经多次证明,一个行业如果出现新技术的大规模运用,这个行业的能源利用率就会大幅提高,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许多环保专家还指出,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减排时,国家和地方也应该广开思路,找到新的减排方法。董战峰认为碳汇就是一个好办法。所谓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机制。

  “近年来,中国着力提升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接下来五年,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会有更大的行动,在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也将会对中国的减排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董战峰说。


  严格执行环节

  中国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地方层面去执行。2020年12月,由公益环境研究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达峰指数》引起了广泛关注。该项研究的首期评价覆盖了中国58个城市,这些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7%,总人口占全国的32%。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城市达峰之路有较大挑战,节能减碳工作亟待加强。

  仔细分析碳达峰工作相对滞后的城市便发现,这些城市多是资源型城市或者是重化工业密度较高的城市。对于这些地方碳达峰工作的推进,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减排工作要对任务进行分解,并做到因城施策。“首先要把中长期任务与短期任务分开,然后是将这些任务拆分到各个地区和城市,并最终分解到各个企业,以保证减排工作的整体推进。”

  作为减排的主要对象,企业的执行力备受关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曾对540个国内外品牌开展了减排效果排名,其结果是24600多家相关企业更加重视减排工作的开展。这样的效果令马军兴奋不已。“日益完备的环保法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都促使更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减排。然而,仍有一些大企业热衷减排承诺,但行动相对迟缓。这都说明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企业减排的空间还很大。”


  注重市场引导

  2021年2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该办法定位于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规定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碳排放权交易是将碳排放量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市场机制,该机制使低碳企业能够出售未用完的碳排放量而获利,也使高污染企业必须花高价购买其他企业的碳排放量,从而达到控制社会碳排放总量、用市场手段激发企业减排动力的目的。

  实际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试点工作在中国已经进行多年了。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便设立了碳配额交易试点区域,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7个省市成为试点区域。在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12月发布了首个以火电行业为切入点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实施方案。

  对此,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分析说:“当时选择火电行业,是因为这一行业是碳排放大户。此外,火电行业多是大企业,对于政策执行力强,而且从技术方面来讲,火电行业的监测能力也比较完备。”据了解,当时首批试点包括了1700多家电力公司,这些公司每年的总排放量超过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当时中国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此后,这一试点的范围逐渐扩大。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人民币,碳排量减少1.5亿吨。这都为在全国建立碳排放市场奠定了基础。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标志着以往肆意排放二氧化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污染物排放的成本核算,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同时建议各地和企业应加快设立碳排放路线图,在不影响发展和经营的前提下,分步稳妥地将减排做好做实。

  

2020.03.04东西湖方舱医院,一位患者在户外活动身体-dw(1).jpg

在现场———《人民画报》记者镜头中的2020

过去这一年,作为记者,我们也走得殊为不易。采访线索多、采访难度大、采访风险高、报道任务重。

1126438123_15989281253851n.jpg

武汉迎来百万学子返校开学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000000.jpg

【本刊专稿】“长五”飞天 “嫦五”奔月 —聚焦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开启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嫦娥五号还将从月球上收集并返回大约两公斤的月球土壤样品。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