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南京:从历史名城到创新名城

2021-12-07      

撰文/本刊记者 周瑾
  “南京,空气中都散发着创新的味道。”2021南京创新周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向世界推介创新名城的独特风采。南京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有力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实施,树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

  近几年,南京连续发布市委“一号文”,以“创新”作答。南京在全国第二个成立市委创新委,旗帜鲜明地领导创新,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移栽大树”“培苗育树”“老树发新芽”,南京加速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市场主体,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44家跃升到2020年的6507家,科技中小企业从721家跃升至10042家。


  硅巷模式是城市更新的“良方”

  科技创新潮涌南京,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2010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以来,南京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重点。

  “城市硅巷”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科创载体和主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过去受限于土地空间有限,主城难以吸引制造业项目,如今却以完备的生活配套和市场空间迎来了新的机会。不少老旧街巷、空置的厂房、办公楼通过改造利用,又重新热闹起来,焕发出新活力。

  南京坚持“无边界”理念,在老城区、旧建筑中“见缝插针”,利用碎片化空间,积极植入科创元素,激发了玄武、秦淮、鼓楼等中心城区老旧社区的活力。

  青砖灰瓦、独栋洋房,T80科技文化国际社区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原来的南京电影机械厂改造升级成为玄武科技金融园,新兴企业与艺术在这里相结合;昔日人气凋零的电子卖场,经过提档升级,如今的INNO未来城成为了活力的载体,一批批活跃度高的城市创新集聚区,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增添新的增长极。

  南京的“城市硅巷”将院校产学研合作和城市综合更新两大方面相融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方面的资源优势,联动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形成集聚突破效应。

  南京六季光电技术研究院是一家依托南航“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其所在的秦淮硅巷部办公地点,经政府统一改造后可以“拎包入住”,总经理梁景原介绍:“尤其是这里和高校一墙之隔,共享的实验室设备近在咫尺,硅巷把所有后勤问题都解决了,团队只需要心无旁骛做研发、闯市场。”通过市级备案还不到一年,六季光电就成功孵化10家高科技企业。此外,“城市硅巷”推动了产城一体,让“存量空间”释放“增量价值”,人才、资金纷至沓来,南京成为创新生态建设的重镇。


  优化科技创新机制

  近年来,南京突出人才驱动,建立市场化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人才举荐制,大胆选用“非共识性人才”;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特色精准服务,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磁场。

  为了激活丰富的科教资源,将沉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勃兴、城市发展的动力,南京将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支点”,探索让科技团队持大股,吸引一批批人才涌入南京创新创业。

  不久前,来自全国202家高校院所的1665名专家教授,作为江苏第9批“科技副总”正式上岗。其中,199名专家教授带着技术、成果、团队,来到南京相关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科技副总”充分发挥个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打开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入口。他们为企业产品迭代升级、应用场景开拓送去了“及时雨”,朝着突破科技创新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换的目标而努力。

  南京市拥有重点软件研发生产企业5300家、从业人员82万人;拥有南瑞集团、省通服、国电南自、金智、润和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30家,其中8家为本土自主培育;培育了汇通达、途牛、苏宁、满运中国互联网100强企业4家。如今,南京拥有软件类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近130家,涉软类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00家。

  如今,南京已形成了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产业集群、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互联网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平台的旗舰经济五大产业集群。其中,新型电力装备(智能电网)、通信、智能交通等软件产品占有率全国领先,分别占据了国内50%、30%和20%以上的市场份额,超高压继电保护、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民航空管等产品优势明显。

  未来五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将达两万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磁场效应”

  最近,南京接连增添两张“金名片”。2021年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现场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南京跻身全球科研城市十强,位列第八。全球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南京位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18位,国内排名保持第四。

  创新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悄然改变了南京人曾经的节奏。正是因为坚持不懈地抓创新,推动了南京体制机制的变革、思想理念的更新,营商环境和城市软实力也完成了蝶变。

  南京不仅要拥有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区,还要建设创新氛围最佳、创新效率最高、枢纽功能最强、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

  连续三年,南京发布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其中,“不见面审批”和全方位便民服务、工程建设项目“864”改革、“预审代办制”等一批示范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搭建“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流程再造、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推动惠企政策“即申即办”“免审即享”。

  创新要素聚集,相互激发、分工合作,南京已形成创新“磁场效应”,释放创新爆发力。

  南京创新合作的步履不断加大。严格落实防疫要求,南京创新“生根出访”形式,利用云出访、云招商、云签约、云服务等办法,与22个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充分发挥29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加强技术交流、人才引进、项目落地,汇集全球创新资源。

  依托创新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南京)软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南京加速引进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重大项目。据了解,南京市将建立全市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自主可控强链补链项目库,筛选出30家左右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速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一批根植南京、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重点打造的多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产业集聚区成为“吸铁石”,吸引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南京。

  —中国(南京)软件谷定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核心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重点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

  —南京软件园定位“芯片之城”、新创产品示范区,重点聚焦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及数字金融、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重点领域;

  —江苏软件园和紫金山科技城定位新创产业特色园区,重点聚焦未来网络、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

  不仅如此,南京还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一室一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南京落地,更好地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南京的经济总量同比增长4.5%,体量达到1.48万亿元,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十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本文图片均由南京市委宣传部提供)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DUAN9831.png

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