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全球减贫道路上的中国力量

2021-12-07      

撰文/本刊记者 金萱

  尽管全球贫困人口已经由1981年的19.16亿人降至2019年的6.32亿人,但当前依然有10%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消除贫困始终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屡创奇迹的中国减贫范本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虽然遭遇疫情影响,中国仍然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事业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开垦了肥沃的广袤良田,治理了桀骜的大江大河,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走出一条由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由单一到多元的探索之路,创造性地构建起中国特色扶贫攻坚制度体系。

  如今,中国不仅实现了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扶贫减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行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推进农村集体产区制度改革,不断消除导致贫困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不断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贫困人口从2010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降低到0.6%。中国贫困发生率的直线下降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对减少全世界贫困的贡献率超过七成。

  中国所取得的减贫和发展成就,证明了曾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减贫和经济发展。而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脱贫奇迹”,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寻找其中的“密钥”。


  与国际社会共享减贫经验

  巴基斯坦全巴中友好协会秘书长法尔瓦·扎法尔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1973年,扎法尔第一次随父亲来到中国时,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和崎岖颠簸的山路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之后,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让再次来到中国的农村地区的扎法尔充满感慨。中国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扎法尔说:“这简单的六个字充满了智慧——因为有了路,人才有了走出去的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是巴基斯坦学习中国减贫经验的重要一课,有了路和电,才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帮助人民致富。

  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通过广泛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加强与多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合作,帮助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诸如,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消除国际贫困创造重要条件。世界银行在2019年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风险》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减贫,倡议全面实施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仅就业方面,截至2018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为参与国创造超过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也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如,产业扶贫方面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金融扶贫为贫困地区涉农企业上市开通绿色通道,生态扶贫则有特色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多种模式。随着减贫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经验和方式背后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理念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认可和推崇,为这些国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参考。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的精准扶贫经验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减贫交流,分享减贫经验。在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与联合国驻华机构联合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活动。中国发起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贫困论坛、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举办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等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还与东盟秘书处和东盟有关国家合作,面向基层村官与社区官员实施“东盟+中日韩村官交流项目”。

  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培训,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来中国学习。2012年以来,共举办了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培训了超过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减贫领域官员、学者和从业人员,其中包括来自52个非洲国家的2122名学员。


  实施惠及民生的国际减贫合作项目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措施。目前,国际领先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试验和推广。

  “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将真正改变马达加斯加的面貌,我们计划在2024年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并对外出口。”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部长吕西安·拉那利维鲁说。2019年5月,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马达加斯加成立分中心,利用当地多样环境,选育出适合不同非洲国家的杂交水稻品种,以此保障当地乃至整个非洲的粮食安全。

  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的过程中,中国派遣了60多万援助人员,培训各类人员达120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先进技术经验,向其他国家提供减贫方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实现世界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发挥积极作用。在亚洲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自2017年7月起,中国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6个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援助项目”,为示范村新建了饮水、桥梁、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了村民活动中心、卫生室、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贫困户新建和改建了住房、厕所和环保设施,改善了示范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还组织村民开展肉牛和家禽的养殖、玉米和蔬菜的种植、水稻和花生等作物良种良法示范,以及通过织布和竹编等手工业、乡村旅游等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援助项目”的模式和成效收到东盟国家部长、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代表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减贫合作的标杆”。

  在非洲,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职业技术学校、社会保障住房等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中非友好医院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等项目。

  在南太平洋地区,中国推动落实与太平洋岛国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等措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建项目。

  在拉美地区,中国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

  此外,中国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面向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实施农业教育转型、教师培训等项目。

  自2013年5月成立以来,中国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已启动四十余个合作研究项目,与非洲合作单位开展野外科考三十余次,招收培养非洲留学生100多人。

  肯尼亚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非方主任罗伯特·吉图鲁教授说:“非洲有句谚语:如果牛群里面没有小牛,那牛群迟早消亡,这句话意思是只有培养青年人才,国家才有活力。中国正在帮助我们培养年轻的科学家。”仅2020年,中心有46名肯尼亚学者在中国深造。“他们将学成归来,肩负起肯尼亚乃至整个非洲的植物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使命。”

  除了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力所能及地向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扶贫援助。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拓展了人类反贫思路,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DUAN9831.png

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