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联通之亲历中俄共建黑龙江大桥
撰文/刘双
缘由桥起
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省代表团出访阿穆尔州,举行了两省州政府间在新阶段关于黑龙江大桥的第一次专题会谈。2014年2月18日,阿穆尔州代表团访问哈尔滨。短短4个月间,两省州政府关于黑龙江大桥再次举行专题会谈。会谈期间俄方参观了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及阳明滩大桥、松浦大桥等哈尔滨著名建筑。中国企业的建桥水平给俄方留下很深的印象。双方也达成了非常重要的共识:“同意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推进大桥建设的工作计划……”“同意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合的大桥建设公司。该公司负责大桥的投资、设计、建设、使用与管理,并负责解决除上述工作外的其他工作……”“双方商定,有必要对以下4种结构的主桥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以供比选。”
按照两次会谈确定的方向,下一步工作是要研究出一套适合中俄跨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融资模式,解决双方合作机制模糊、项目融资困难等难题。其中首先是对1995年的《建桥协定》进行修改完善。这项工作持续了1年零4个月,仅文本草案就在两国交通运输部层面草签了3次。
2015年4月,中俄跨境基础设施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核心内容就是再次草签《〈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双方代表克服商谈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参阅了大量已经签署的法律条文,最终完成了这一轮的草签任务。
2015年8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运输分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在西安召开。按照计划,双方应在这次会议完成《〈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正式签署工作,但其间俄方对4月草签文本内容又提出了修改意见。双方为此又重开谈判。功夫不负有心人,《〈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的文本草案最终得以确定。
2015年9月3日,俄罗斯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下午,在中俄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两国交通运输部部长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
是对手更是朋友
《〈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签署后,成立中俄合资公司“共贷共建、同步实施、统一运营、收费还贷”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就此确立,也标志着大桥建设推进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签署《特许合同》,即指导大桥具体实施的关键合同。
其实,双方在研究《〈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期间,《特许合同》的文本起草、条款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包括了合同主体、定义和解释、合同对象、合同项目、提供建设用地方式、项目建设、项目运营管理和维护等19章内容。文本内容之多、磋商难度之高、历时时间之久决不亚于《〈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
2016年6月,双方举行会谈,约定第二天正式签署《特许合同》。可由于文本经历了六七次磋商,仍未定稿,所以双方专家小组必须连夜召开专题会议,逐条确定条款内容。单单第五章关于双方土地问题这一条款,双方就从晚上6点讨论到10点,但仍没有结果。此时,中方组长安排俄方专家简单吃了些夜宵,这让谈判气氛变得温馨了。会议在第二天凌晨6点结束,这次“通宵突击”也最终确定了合同文本。
从朋友变成战友
随着双方《贷款合同》《设计合同》《施工承包合同》的相继签署,黑龙江大桥终于在2014年12月24日正式开工。开工仪式上,两省州领导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深切期望:高标准、高质量、按工期完成建设任务,使黑龙江大桥成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共同发展之桥。
黑龙江大桥的第一个施工工作就是联合测量。2016年1月,正值黑龙江冬天最冷的时候,积雪已经过膝,江面上白天的温度已低至-40℃,中俄双方工作人员穿着厚厚的衣服,扛着测量仪器在岸边往返测量放样。由于两国采用的坐标标准不统一,为此中俄双方专家设定了一个假定高程,全部进行转换后统一。联合测量过程中,俄方专家罗马年科当年已经65岁,可是干起测量工作一点不比年轻人差。大雪后的黑龙江上寒风刺骨,令人瑟瑟发抖。这时罗马年科递来了一小瓶酒,示意我喝些来御寒。伴随一句“Спасибо”(俄语“谢谢”),我俩不约而同伸出手紧紧握在一起。
在大桥建设中,双方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夏天涨水互相提醒注意防汛减灾,冬天钢梁顶推时在江中冰面上讨论技术问题,共同到圣彼得堡观看主梁风洞试验,一起到山海关考察钢梁、柳州考察斜拉索……岁月铸就友谊长存。
2019年5月31日,这座合作之桥、希望之桥、使命之桥终于顺利完成了主桥合龙,为两岸人民陆陆互联互通的三十年梦想迈出了坚实一步,大桥建设者们在见证大桥主体交工的同时,也为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双:黑龙江大桥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