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两会置顶图片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2-04-26      

撰文/杨耀源
  在疫情持续冲击加速全球化变局、新一轮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国际贸易格局面临重塑等新形势下,东盟不仅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也是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外两大循环的融合区,还是应对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前沿。为此,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下简称“陆海新通道”)与东盟对接合作,对加快促成中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中国与东盟双向沟通的经贸合作新格局,构建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等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连接“一带”与“一路”,联通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市场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将成为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先导和基础性的重大工程。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定位

  内循环水平提高的越快,对全球市场吸引力的提升就越快,就越能突显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作用。内循环发展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国内市场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全球市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为促进国际大循环提供新的热源和动力。总之,内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必须统筹兼顾,联动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新激励机制以及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凝聚合力。依托新通道,促进通道沿线相关省区市转向制度型开放,促进国内规则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种资源,成为促进“双循环”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充当推动中国西部地区内引外联、东西互济的桥梁纽带。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00年,中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思路是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此实施一系列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入、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与环境保护等在内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经过20年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成就更多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背景下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今后这一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和边际效应将大幅降低。因此,中国西部地区需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依托陆海新通道,内引外联,东西互济。

  二是充当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提质升级”的重要载体。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视东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东盟市场也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重塑和再布局的重要地区。越南、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优势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以及优化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主动开放国内市场并推动外国市场向其开放,把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历史性契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出现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RCEP签署也加快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深化,催生东盟成为“双循环”融合区的倍增效应。毫无疑问,西部陆海新通道可以成为深化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正是通过提升中国与通道沿线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建立全方位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寻求与沿线通道东盟国家在通道运行机制、通道畅通机制、解决争端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上进行创新和实现新突破。

  三是充当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关联的国际贸易走廊和国际经济走廊。新冠疫情正在改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促使企业主动回撤在全球的产业链布局,朝着内向化趋势演进,构建区域内的闭环产业供应链以抵御“断链”风险。为应对深刻变局,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通过门户畅通、重点产业、贸易线路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支持服务新通道建设,畅通国际货运通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陆海新通道将以自贸试验区为依托,成为推动通道沿线国家价值链网络的引擎。

  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关键路径

  第一,以发展“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为基础,推进陆海新通道扩容增效。建设通道经济首先要以提升物流效率为导向建立物流效率枢纽和物流产业集群,提高物流分拨能力,带动国际商品贸易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成“中新(新加坡)”关际合作,推进重庆—东盟班列服务网络延伸,实现通关一体化改革全覆盖;三是海关管理要嵌入国际物流运转链条,实现海关监管与国际物流各环节有机衔接,依托现代物流技术实现海关顺势监管;四是加快完善通道沿线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协调机制,推动沿线各海关共同签订《合作备忘录》,汇聚服务陆海新通道发展的海关合力。

  第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一是打造高效高质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打造陆海新通道全球性分销系统、离岸加工体系、全球供应商,确保通道运输链畅通,设施衔接顺畅,运力资源高效交易;确保运输规则统一,信息共享;通道各物流节点实现联动,运营主体一致,单证互认;空箱资源共享,运输产品通道稳定。二是通道运营主体营商环境改革。企业是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主体,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革,构建契合推进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一方面突出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通道建设参与主要力量,同时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准,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和潜能。

  第三,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与东盟地区合作机制对接,以此作为实现通道建设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陆海新通道是连通重庆等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等国家的重要开放通道,应从区域国家共同发展的高度认识陆海新通道建设与东盟对接合作的意义,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贡献共同智慧、共同勇气和共同担当的“硬约束”,助推东亚经济一体化,打造亚太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为更好发挥对接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入考虑:一是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不断夯实对接合作的基础。例如,强化以合作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性经济为重心的合作理念,提升既有合作机制效率,不断探索新合作机制,完善对接合作的舆论宣传方式,明确中方利益诉求目标,构建不同层次的交流机制。二是探索创新“陆海新通道+东盟”对接合作机制,在合作理念、开创理念、合作机制等方面创新。三是完善双方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合理化解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双方对接合作产生的影响。四是强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智力支持、民间人文交流等多方助力,推动通道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和园区建设等实体项目落地。依托现有的澜湄合作、泛北合作等次区域合作平台开展双边、小多边合作,拓展至其他东盟成员国以及更广泛的合作领域,最后直至带动与东盟全区域、多领域对接合作。

  第四,构建适应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当前,陆海新通道已经形成辐射欧洲、中亚和东南亚的全球货运物流新格局。通道途经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差异较大,关系错综复杂,加上近些年东南亚、中亚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陆海新通道面临较大地缘政治纠纷和挑战。为防范化解风险,首先要完善有效识别通道各类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其次建立通道全程供应链总担保机制,推动落实通道沿线合作协议和监督机制,完善通道参与主体运营风险责任、监管以及风险共担等一系列机制。还应建立快速响应和弹性能力的供应链防控机制,既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和准确的反应,同时又能在遭遇重大外部灾害冲击后迅速恢复。

  杨耀源: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课题组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DUAN9831.png

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