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企出海,扬帆东南亚

2024-01-24      撰文/刘颖洁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企业在加速走出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本地化耕耘,力争在“走出去”基础上实现“走进去”和“落下来”。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落地生效,更为中企出海东南亚带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新投资机遇加速涌现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人口结构年轻,市场潜力较大,是中企优先“走出去”的目的地。新加坡大华集团2023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中国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南亚布局,排名前三的投资目的地分别是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纷纷出台系列政策,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为中企出海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东南亚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领域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中国则在数字经济、动力电池等领域具有优势,相关技术、发展模式等对东南亚国家极富吸引力。

  在消费强劲、投资增长的推动下,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体的东盟经济2022年增长5.7%,展现出强大韧性。尽管面临持续通胀、金融紧缩和全球贸易疲软等多项挑战,但东盟经济仍在强大的基本面支撑下保持强势增长,预计2023年增长4.7%,2024年增长5.0%。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东南亚地区有近7亿人口,其中30岁以下占比超过50%;预计到2030年,“千禧一代”和“Z世代”将占东盟消费者的75%。人口结构的高度年轻化,也极大支撑了投资者对东南亚国家消费潜力的信心。

  RCEP的全面生效,极大提高了东盟的投资开放程度,也进一步拓展了中企在东南亚的投资空间。此外,东盟各成员国均将吸引外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印尼作为2023年东盟轮值主席国,确定“东盟重要性:增长的中心”为年度主题,再次将东盟未来努力的方向和重点锚定为以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增长。当前,中国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等国的最大外资来源国。东南亚各国的引资优惠政策为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营造了更加便利的环境。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将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这有利于双方携手推动共建中国—东南亚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东南亚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展潜力巨大。《2022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17至2022年的五年间,东南亚的电商交易总额从109亿美元跃升至13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4%。预计2025年东南亚电商交易规模将增至2110亿美元。在东南亚各国持续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和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企较早在当地布局并取得先发优势,未来双方企业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数字经济合作模式。在绿色经济合作领域,目前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方面也开展了全面的务实合作。随着电动汽车日益成为东南亚经济新风口和新能源车企的重要目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均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发展配套措施和战略规划,这也为中企开拓当地市场创造了新机遇。

  此外,随着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逐渐由中端向高端跃升,对于在亚洲地区开展规模产业布局的中企而言,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技术迭代和工业自动化发展不断推动产能扩大,中企“走出去”需求明显增强。而东南亚国家持续推动外向型经济扩张,凭借其人力、资源和政策优势不断扩大引资规模,与部分中企形成需求互补。因此,中企可充分顺应产业转移大势,将部分产能从本国转向东南亚地区,以期从多元化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及更广阔的外部市场中持续获益。

  应对双重挑战

  中企出海东南亚,不仅受到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与投资预期的影响,也要面对大国战略竞争、地缘风险等外部环境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资本、人力、技术等多个层面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韧性遭受巨大考验。疫情期间人员和商业联系的中断也影响企业家对东南亚国家投资机会的判断。此外,金融市场收紧,使部分杠杆率较高企业的债务压力骤增,这或将促使企业优先将现金流用于降低杠杆而不是扩大投资,企业“走出去”投资预期不明朗。尽管疫情已成为过去时,但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必备资源以及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的重新配置仍需要较长时间。

  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使中企在东南亚国家投资面临的隐性成本更高。中企不仅要平衡与东道国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还需要提防域外国家通过“长臂管辖”干扰中企正常活动。

  当前,东南亚各国各地区监管政策及法规复杂多样,对部分新兴领域的监管规则并不完整,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还面临着风险管控与合规等问题,也加大了中企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不确定性。

  护航出海路

  东南亚既是中企“走出去”的“老地方”,也是充满投资机遇的“新蓝海”。新时期,国家、企业、商会团体等亟需探索形成更大合力,发掘投资机遇,做好风险对冲,锻造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走进”东南亚并最终走向全球。

  针对当前大变局引致投资逻辑、环境和规则发生的变化,政府可充分发挥扶持和指导作用,切实为企业解困,稳定企业投资预期,帮助企业更好“出海”东南亚。一是通过专项扶持措施支持企业“组团出海”。探索形成常态化支持机制,为企业赴东南亚投资兴业提供投资方向和产业引导,支持企业在东南亚前瞻布局中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优化要素供给,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目前,东南亚国家正减少跨境支付中的美元使用,以扩大现有的区域货币清算机制(LCS),我国金融机构可抓住契机扩展本币结算的适用范围,支持“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三是鼓励广西等与东盟相邻的边境(界)省份充分发挥自主性,加强对本地“走出去”企业统筹发展与安全利益的具体指导,持续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化跨区域跨境产业合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若干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完善产业配套,持续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同时加强与我国东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产业协作,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主要转出地,瞄准东盟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链,精准对接、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将关键企业、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尽可能留在国内,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和跨区域跨境产业合作格局,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五是立足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在商贸、劳务、产业、科教、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稳步上升,截至2023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3800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未来应不断推动自贸协定提质升级。一是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探索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连接、竞争力、保护消费者、中小微型企业等共同关心领域建立更高标准的规则体系。二是聚焦机制建设稳步推动RCEP升级。可倡议在东盟成员国中建立RCEP秘书处等日常工作机构,探索与东南亚国家建立RCEP区域企业经验交流中心、对话平台等,帮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东道国相关制度安排和发展动态,方便企业在东盟国家发展的同时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是积极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助力中企“出海”东南亚。有意“出海”的中企可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及政策优势,踏出迈向东南亚的第一步。

  新形势下,可引导企业善用多方资源,及时抓住机遇,有效对冲风险。一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涉及到商务、外汇、海关、银行等多个政府部门,这些部门不仅是企业投资的管理和服务部门,更汇聚大量企业所需信息。引导企业善用政府平台,形成“出海”合力,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对外投资水平。企业也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组织代表团、考察团、培训团等强化对东道国的认知。二是结合行业特点,稳步推进“本土化”策略,拉紧与东道国合作伙伴的经济联系,明确权责划分,善于向当地合作伙伴“借力”解决涉及安全、政治方面的问题。三是强化全球布局意识,重视品牌资产建设。“走出去”企业需充分认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向高端环节攀升的大势,充分把握东南亚国家将本地区打造“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愿景,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出口竞争力。

  刘颖洁: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

image001.jpg

南昌舰党委•奋进深蓝写忠诚

寥寥星光伴航,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正组织夜间训练。首次加入航母编队的国产万吨大驱南昌舰担负伴随警戒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