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企业“走出去” 与“一带一路”国际传播

2024-04-10      撰文/史凡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一个个共建项目促进了互联互通,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因共建“一带一路”而改变,“一带一路”倡议也因此具有深远的国际传播意义。其中,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叙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引导国际社会构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舆论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驻在地文明交流互鉴、文化融合融通。通过在跨文化融合方面作出的卓越成效,为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消弭分歧、增进理解、凝心聚力产生了巨大助力。

  以属地话语体系开展有效传播

  跨文化融合是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和驻在国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碰撞冲突及融合发展的历程,应以包容和友好的态度求同存异,持续推动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荣、文化共兴,打造“走出去、扎下去、融进去”的属地化经营方式,这也是构建“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需求。

  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坚持秉承属地化经营理念,建立起多元化、国际化的“跨国组合”管理团队,提升双方的项目管理与交流效率,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互信互认。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在海外工程建设中,以“一国一策”为支点,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规则、文化内涵和宗教风俗等方面进行深刻地剖析和把握,对因不同世界观、发展观而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观念给予充分的重视,强调管理方法的差异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严格遵循所在国审批程序和工作规则的同时,尊重其地方习俗和宗教信仰,设立相应的餐厅、接待室、朝拜室等,把宗教因素考虑到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去,让工作节奏和生活环境更加适合当地人员的习惯和规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亚吉铁路是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为助力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亚吉铁路的承建和运营方之一,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以下简称“中土集团”)从项目伊始就确立了在埃塞俄比亚属地化用工的策略,在项目建设期间,累计雇佣埃塞当地员工2.8万人以上,雇佣吉布提当地员工5千人以上。除了普通劳务工人外,项目公关部长、人力资源主管、法律顾问、工程师、办公室文员等高级雇员在当地员工中的占比约10%。

  在承担埃及新首都 CBD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国际”)拍摄了《沙漠绿洲》短片,用英阿双语介绍了埃及发展现状和埃及政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区规划等,生动地展现了新首都CBD项目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建设过程。该短片发布后受到业内专家和当地员工的积极点赞转发,并被CGTN脸书账号转载,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以多元媒体渠道传播中华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了解目标国家和受众的思想,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根据其反馈适时调整讲故事的内容和方法。跨文化融合传播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互动性和互补性,积极开拓国内外媒体资源,并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构建矩阵式的传播链条。

  在埃及,中建国际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展示、互动、教育、推介等活动,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海外青年认识中国、爱上中国。中建埃及脸书官方账号自2019年创立以来,累计阅读量1.55亿,总互动1169.4万人次。该团队摄制的“我在新首都学汉语”“走进 CBD”等系列视频带动了一大批埃及青年学习汉语的热情,让他们自发地把中国故事和中国企业的故事传播出去。

  在“我在新首都学汉语”系列视频中,中埃员工通过有亲和力的叙述方式,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网友可以跟随主播学习工作、节日、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表达,在学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埃文化,感受文化之间的交流共通之美。

  秀英是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络上刷到“我在新首都学汉语”视频,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在后来的校园招聘会中,她主动报名申请中建埃及的实习项目,并担当了一期“我在新首都学汉语”视频主角,热情地向更多网友诠释对中文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

  在刚果(布),中建国际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公司邀请当地员工和艺术家共同制作了一面充满刚果特色的文化墙。壁画以刚果(布)的主要民族特克族的标志性色彩红色为底色,并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元素,体现了中刚文化融合的理念。当地媒体《布拉柴维尔快讯报》在报道中将其形容为中刚友好交往的桥梁。

  在对境外项目重大节点进行专题宣传策划时,中国二十二冶集团积极与项目所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联合跟踪报道,做到属地化、分众化传播,实现了在当地主流媒体的强力发声,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图文、视频、短片等方式,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建设时报》等主流媒体紧密联动,以主题策划、多频联动、媒介融合等方式,开展高品质、多渠道的宣传,讲好“海外品质”“海外特色”等企业故事,并与中央媒体驻外机构合作,汇聚优势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认同度。

  中土集团在援助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期)项目建设中,与埃塞新闻社、《埃塞观察报》等多家当地主流媒体联合深入报道,同时加强与中国驻埃塞主流媒体的合作,突出“援外”性质及施工进展情况,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在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等期间,中土集团高频亮相主流媒体,受到非洲联盟、中国驻非盟使团和国家部委的高度评价。

  妥善处理海外舆情风险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需求持续提升,如何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成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走出去”中国企业在依法合规经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妥善处理海外舆情风险,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和舆论引导,树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良好形象,为促进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2015年,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在乌干达首都卡帕拉道路及路口改造工程(一期)项目建设期间,当地一些不法分子以工程拖欠工资为由发起罢工。项目部负责人第一时间上报了相关情况并迅速展开详细调查,收集整理了工资发放签认单、劳动部备案的合同文本、劳动合同等有力证据,说明了真实情况,大部分当地媒体在了解情况后撤回了不实报道。负面舆情在短时间内被妥善处理,当地民众也由此了解到中国公司遵纪守法、言而有信的经营理念。

  讲好“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最终目标。“走出去”中国企业要善用外国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让“一带一路”故事被“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同时,还要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开展常态化传播,不断优化传播内容,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新效能。

  史凡玉:《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社助理主编

image001.jpg

南昌舰党委•奋进深蓝写忠诚

寥寥星光伴航,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正组织夜间训练。首次加入航母编队的国产万吨大驱南昌舰担负伴随警戒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