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一带一路” 语言带路

2024-04-10      撰文/沈索超 王辉

  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的沟通桥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先行性、基础性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不仅给语言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也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以语言政策引领语言研究、以科研项目推动学术研究、以学术交流促进成果展示与分享、以平台建设汇聚研究力量、以研究成果服务学科发展等方面,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供了基础支撑。

  语言研究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

  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语言政策制定和执行除了可以引导语言研究,还可以助力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国际社会。《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协同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学研究力量,开展多语种语言人才培养储备状况调查及语言国情调查,实施国家对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计划。” 就针对语言研究给出了政策性引导。

  在目前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的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其中大量涉及在语言、教育等领域开展的合作。语言政策的制定,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和资源支持,有利于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形成有效的语言交流机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促使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服务国家发展对语言研究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先后设立了多项与“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相关的项目,以指导学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有多个立项课题与“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相关。如2019年“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2021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非洲百年汉语传播研究”等。从2015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其他类别项目设立了相关课题,大多针对某一国家或区域的语言政策、语言教育、语言文化传播等问题开展研究,如“‘一带一路’沿线中东主要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南亚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等。

  此外,国家语委设有“一带一路”语言文字专项,开展与“一带一路”有关的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状况调查、语言保护、语种规划、中文传播、语言服务、语言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如“非洲主要国家语言使用与语言管理研究”“东北亚国家语言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这些课题大多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国家级项目为载体,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融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撑、融通路径和政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语言研究相关学术活动通过学术会议、期刊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推动了语言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和应用转化。不仅提升了“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为“一带一路”语言研究提供了可持续智力支持。例如,2017年7月15日,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了“一带一路”语言资源与智能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年12月7日,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语言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青年汉学家联盟学术研讨会等均产生了相应的学术影响力。此外,国内一些重要刊物也组织策划了多期“一带一路”语言研究专栏或专题讨论,为研究者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观点和分享最新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共建国家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2023年10月26日,浙江师范大学国家语委“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语言国情与语言政策、语言交流互鉴、语言生态安全等,努力建设国内“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学术高地,打造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国际传播、文明互鉴五位一体的特色高端智库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此外,大连外国语大学国家语委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语委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一带一路”青年汉学家联盟、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一带一路”语言教育与人文交流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平台、组织的先后成立,促进了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为深入探讨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持。

  众多研究平台根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需求,面向“一带一路”丰富的语言资源,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汇聚研究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学术交流,对推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研究学术成果,推动了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和知识领域的不断拓宽。从学术论文视角看,通过聚焦语言政策、语言人才培养、语言服务、留学生教育、非通用语教育等主题,研究成果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研究方法更为科学,探讨的问题更具前瞻性,理论建构更具创新性,实证研究调查更扎实,结论更科学,策略更具指导意义,涵盖了从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到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从学术专著视角考量,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政策与语言状况、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国别与区域研究、翻译教学文化传播与变量分析、媒体报道与媒体语言等方面。如《“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4卷,涉及70个共建国家。介绍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情、语言状况和语言政策,并结合中国的语言现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建议,尝试用语言政策研究解决社会中的语言问题。

  语言研究成果及展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语言研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语言政策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和非通用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对多语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语言研究为多样化的语言教育奠定了基础。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各国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助于共建国家间消除语言壁垒,提高沟通效率,构建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

  其次,促进了区域国别语言政策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要深入了解彼此的语言政策,以实现政策沟通和有效对接。通过对不同国家语言政策的研究,揭示政策之间的潜在联系与差异,推动共建国家之间的语言政策互鉴与协调。这有助于构建更开放、包容和互惠的语言政策框架,为各方提供更多合作机会。

  同时,也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和非通用语教育。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和专业人士对学习中文表现出浓厚兴趣,各国中文学校和中文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中文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一带一路”语言研究不仅助推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区域国别研究,也促进了国内对非通用语言的学习。

  在“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建设和发展中,仍需要充分发挥语言带路的作用,持续加大语言研究力度。

  首先,扩宽研究范围,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如非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方,但其在语言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非洲各国的语言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洲多语言地区的人文特点,为我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和经贸合作提供更好的语言支持。再比如,拉丁美洲地区拥有众多潜在的合作伙伴,该地区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差异也需要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语言状况、语言政策和语言需求,为未来的文化教育和经济贸易等的合作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其次,加强实证研究,拓展语言研究深度。语言研究需要开展实地语情调查,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实时、可信的数据和材料支撑。此外,还需加强对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深入挖掘语言问题产生的根本动因,包括对语言政策的深入分析,探讨语言政策的背后逻辑以及研究语言问题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为国际合作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数据和更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推动“一带一路”语言治理、文化交流和全方位合作。

  最后,探索研究新路径,开展语言生态研究。加强“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是今后语言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关乎语言、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借助数字化时代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各国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需要着力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环境、语言生态安全、语言生态治理及语言生态文明,切实构建共生共荣、多元和谐的全球语言生态,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发展。

  只有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大需求和历史使命中,语言研究才能彰显其更大价值,作出更大贡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研究,不仅仅具有语言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具有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全面互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一带一路”语言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沈索超:温州大学华侨学院讲师、博士

  王辉:国家语委“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image001.jpg

南昌舰党委•奋进深蓝写忠诚

寥寥星光伴航,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正组织夜间训练。首次加入航母编队的国产万吨大驱南昌舰担负伴随警戒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