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汇聚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之力 推动人类文明新进步

2025-01-21      撰文/杜占元

  10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又发表了视频致贺,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提供了重要指引。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浪潮,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赋能万物互联的新阶段迎面而来之际,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命题越发引人关注和深思。

  首先,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日渐融合,网络已经成为最具文化塑造力的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永不停歇,文化发展无远弗届,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性成就。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科技与文化曾经各自遵循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在今天,随着技术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空前拓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科技与文化正在相互汇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凸显。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之前,大多数科技进步,比如蒸汽机、电气化等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发展,对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和改变作用相对缓慢。而互联网本身作为信息传播技术,再造了互联互通的人类交往新方式,对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产生了直接而且巨大的影响。网络世界催生了新话语、新文学、新审美、新观念等,构成了全新的网络文化。随着移动网络覆盖人群越来越广泛,网络文化从小众逐步成为主流,人类文化迈入网络时代。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几十年间,网络对人类文化的塑造如此深远而快速,纵观人类文明史,这也是空前和革命性的新变化。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化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还将加速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发展步入更快车道,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也将更加直接有力。

  其次,科技进步对文化的塑造具有两面性,网络健康发展有赖于人类文明的滋润涵养。

  任何新技术其实都是一把“双刃剑”,而且越是先进的技术,“双刃剑”效应似乎越显著、越快速。可以看到,今天的互联网新技术对文化的塑造并不都是正面和积极的。例如,人工智能在提升信息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虚假信息的规模增长和识别困难;互联网的“茧房效应”为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渠道,甚至在一些国家还助推了民粹主义等极端势力的崛起,可能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形势造成深远的影响。

  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新技术应用往往造成全球新的不平衡和数字发展鸿沟,互联网也不会例外。据统计,世界上仍有数十亿人尚未接入互联网,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在拉大。互联网还暴露和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平衡。有研究指出,在全球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据了绝对优势,包括中文在内的许多语种信息数量有限、影响力低,长此以往将加剧文化发展失衡。

  破解这些难题,不仅需要技术和制度上的完善,更需要文化层面的观照和反思,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来引导科技向善。

  第三,科技进步深化了全球化进程,网络应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互鉴主阵地的作用。

  科技进步让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和日常,网络正在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的网络不仅是一国的网络,而是全人类的网络;网络文化也不再是科技文化,而是全人类的文化,引领着全人类的未来。因此,网络治理应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共同贡献独特的智慧,这本身就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实践路径。特别是对于人工智能等有着巨大革新力量的新技术,应加强多边合作,凝聚国际共识,形成能够促进良性发展、摒弃弊端缺陷的共同治理模式。

  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还应深耕互联网主阵地,建设健康的网络传播平台,汇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和文明成就等各方面资源,加大优质网络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以国际受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空间展现人类文化的魅力,打造网络空间的人类文明百花园。要推动科技向善、智能向善,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的正确引导也不可或缺。各国及各界有识之士应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健康和进步的网络文化,让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真正造福人类,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标志。 

image017-f.jpg

幸福的笑脸就是喀什最璀璨的风景

诗人郭小川曾说:“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2341733473215_196.jpg

盛世莲花映华章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GSS00708.jpg

筑文化基石 守博物初心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