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人文交流筑牢中俄友谊基石

2025-01-21      撰文/孙壮志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同时也是中俄文化年的开局之年。回顾两国四分之三世纪的交往史,人文合作始终是重要的领域,亮点纷呈。 

  快速起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最早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当时面对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决定与苏联发展全面的合作关系。在1950年2月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就特别强调要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

  早在1949年10月5日,中国就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宗旨是增进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随后各地都成立了分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进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苏联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代表团多次访华,中国也派出相应的代表团访问苏联,1952年双方还在中国举办过“中苏友好月”,全国67个城市举办“苏联影片展”,观影人数达到4000多万人。中国向苏联派出大量留学生,最多时达到六七千人;苏联也向中国派出各方面的专家,总数超过18000人,双方的文化合作从一开始就进入非常密切的阶段。当时的中国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在科教、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受到苏联的很大影响。

  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人文合作也被迫中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20余年。

  逐步恢复

  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两国的文化交流开始逐步恢复,官方与民间的往来增多。1991年苏联解体没有影响两国文化合作快速恢复的脚步。1992年12月18日,双方签署了开展文化交流的指导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教育、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体育、旅游、卫生等诸多领域,为两国开展人文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此基础上,两国政府于1997年6月又签订了包括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电影等方面的“1997—1998年文化合作计划”,并陆续付诸实施。其中,1997年10月在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举办的中国文化节,1998年4月在北京、上海举办的俄罗斯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为两国人文交流开辟了新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之后,双方决定定期举办文化节,使其常态化。在中俄高层互访过程中,也反复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性。 

  1996年4月中俄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政治关系得到快速提升。2001年,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为迈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为两国开展各领域友好合作确立了基本原则,成为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背景下,两国人文合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多样。由于更重视青年、媒体和智库间的交流,经常举行各种互访、论坛和其他交流活动,对加强双方的彼此认知,促进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的提质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日益密切

  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情谊,经常性的高层互访为人文合作确定基调,起到战略引领作用。为统筹规范中俄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2000年11月,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在其指导下,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广泛合作,并在两国元首的亲自推动下,“俄罗斯年”和“中国年”活动于2006、2007年成功举办。中俄开始互办“国家年”后,人文合作逐步走上机制化的轨道。根据1997年两国领导人倡议成立的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下属的理事会已经增加到17个,定期开展会晤和交流,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可圈可点,自2004年签署《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执行计划》以来,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互派留学生的规模和数量逐年扩大,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近百个 。尤其在2020年,中国在俄罗斯设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一度达到23所,为双方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作出积极贡献。2019年,俄罗斯首次将中文作为外语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体系。媒体、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签署合作协议,相互间往来更加密切,交流更为深入。

  随着地方合作受到重视,从中国东北—远东、伏尔加河和长江中上游的合作,在国家级层面进行规划和推动,人文领域的合作成果越来越多。两国已经建立了130多对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还高度重视旅游合作,为民间交往提供了新的机会和便利。由于实行了旅游团体相互免签,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赴俄旅游人数就超过200万人次。

  潜力巨大

  中俄作为近邻,开展合作拥有地缘、人文方面的优势。尽管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但中俄合作体现出强大的韧性,人文合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强相互信任,而且有助于增进民众间的相知相亲,使双边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其次,文化交流可以为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提供更多载体,搭建更多便捷的桥梁和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合作空间;再次,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安全和发展理念的相通相融,使睦邻友好有更加稳定的保障;最后,文化交流可以推动两国“世代友好”的目标稳步实现,文化的作用在于绵绵用力,影响深远,可以使友谊不断传承下去。

  双方的民调显示,据俄罗斯列瓦达中心统计数据,1995年至2019年,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对中国有好感的人数比例从48%上升到72%左右 。2020年5月,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在线开展的“2020年中俄社会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受访者对俄罗斯的非负面评价高达93.1%;俄受访者对中国的非负面评价也达82.6%。 

  随着世界发展进入信息和数字时代,中俄人文合作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2020年和2021年,中俄两国首次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科技创新年计划实施活动已超过1000项,充分体现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如今,随着中俄文化年的启动,人文合作正在成为中俄未来合作的新亮点、新动能,不断释放新的发展潜力。 

  孙壮志: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image017-f.jpg

幸福的笑脸就是喀什最璀璨的风景

诗人郭小川曾说:“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2341733473215_196.jpg

盛世莲花映华章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GSS00708.jpg

筑文化基石 守博物初心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