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汉语圈,塔拉斯·伊甫琴科鼎鼎有名。他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中文说得标准流利,还拥有一个寓意深远的中文名字——易福成。作为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的俄方院长,他不断推动俄罗斯汉语教育的发展,并致力于中俄文化的传播。
开启汉学研究
1985年,易福成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研究东干语,即汉语陕甘方言的变种,后来,易福成逐渐开始接触汉语普通话。在他看来,语言不仅仅是符号,更是一种神奇的工具,它能够让陌生人相互认识,进而逐渐建立理解和信任。
从在莫斯科国立大学旁听汉语课,到来华留学开启汉学研究,并于北京大学获得汉语史专业博士学位,易福成说,自己的学术深受老师影响。易福成在北京大学上的第一节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1930年—2022年)讲授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书《马氏文通》(1898年首次出版)。此后师从郭老先生,易福成在为人、治学处事皆有收获。在开展中文研究期间,他结识了以郭锡良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中国语言学家。他们在中文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易福成,也对他的教学工作与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忆及学生时代,易福成不时露出笑容,一双蓝眼睛弯成月牙状。在他的记忆里,“以前跟郭老师探讨古籍,有时候问题特别难。一旦弄明白,就会感到无比快乐。”
人生的分水岭
回到俄罗斯后,易福成发现当地汉语研究的圈子很封闭。“开设汉语教学的学校很少,很多汉学家甚至并不会讲汉语。”因此,他希望汉语学习能够更加普及,让更多俄罗斯人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2007年9月4日,对外经贸大学与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共同设立的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揭牌,这也是莫斯科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对于易福成来说,学院的落成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从那天开始,他便担任学院的俄方院长至今。
师承严谨治学的态度,易福成坦言,“我对学习的态度、理念,很大程度上受了郭老师的影响,我也是这样教给学生的。” 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的过程中,他时常现身说法,希望学生能真正找寻汉语学习中的乐趣。
据介绍,除教授汉语以外,孔子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茶艺体验、中国书法、太极拳和武术等。“人们相聚于此,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发展出长期、稳定、坚固的友谊。在这里,大家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历史,见证‘中俄友谊’的故事。”易福成认为,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度,介绍中国的精神文化更加重要。
作为莫斯科第一家孔子学院俄方院长,易福成见证了该院创建与发展成长全过程。“俄罗斯孔子学院是和中国高校共同合作的成果。长期以来,我们逐渐摸索到了最佳合作方式——不仅限于学生间的交流,还涉及教师间的教育交流往来。我们经常会在线上开展交流课程,在线下开展夏令营活动。”
近年来,“汉语热”在俄罗斯持续升温,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也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易福成介绍,从最初的2个班40人开始,经过15年的发展,2022年已有71个班、750人的规模。截至2022年7月,学院共培养各类学员1万多人(次),大部分学员都在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
两国的友好使者
从多年前在中文系求学,到后来成为汉学家,易福成一直潜心专攻汉语教学事业,研发高水平的本土教材,致力于促进中俄文化和民间交流。
易福成长期在俄致力于汉语教学,获得了两国社会的高度认可。2023年9月8日,易福成荣获中国首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在欣喜之余,他强调指出,“中俄关系世代友好”是俄罗斯中文教育发展的基石。在两国持续推动人文交流过程中,文化工作者要立足彼此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更广泛地激发语言教育在对方国家的普及与发展。
在易福成办公室的门上,挂着一幅中国书法作品——“学而时习之”。这位汉学家对“何谓‘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学是‘效’。效仿老师。”易福成说,这种效仿不是机械的,需要认真仔细地学习老师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从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之后,还必须得以身作则。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上善若水”“和而不同”……提到中国的道家与儒家思想,易福成如数家珍。他认为, “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内涵能体现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从根本上来讲,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全人类的价值观是相一致的,这也是我确信中俄两国人民可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重要原因。”
诗人郭小川曾说:“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