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他1984年出演第一部电影作品《青春祭》,1985年进入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整整40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将多部话剧、影视作品中各种截然不同甚至反差很大的角色形象拿捏精准、收放自如,塑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2022年,冯远征出任北京人艺院长,他也是北京人艺历史上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据他介绍,北京人艺在建院初期就受到了俄罗斯戏剧艺术的影响。2011年,这一交流呈现出新的景象:随着北京人艺经典剧目《雷雨》赴俄演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戏剧作品出现在俄罗斯舞台上。
冯远征本人也在俄罗斯留下了深刻的艺术足迹,他主演的《知己》与《司马迁》两部话剧,在当地观众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与热爱,赢得了广泛赞誉。近年来,北京人艺不遗余力地推动中俄戏剧文化的双向交流,通过排演俄罗斯新剧目、邀请俄罗斯优秀剧团访华演出等方式,为中国观众搭建起一座深入了解和欣赏俄罗斯戏剧艺术的桥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11日至11月10日举办的“2024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上,来自俄罗斯的两个优秀剧院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两部经典话剧,门票一经发售便被抢购一空,足见中俄戏剧交流之热烈与观众期待之殷切。
在中俄两国建交75周年,也是2024-2025中俄文化年开启之际,本刊专访冯远征,就中俄戏剧与文化交流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
《丝路瞭望》:近十多年来,北京人艺多部作品赴俄罗斯演出,请问选择在俄演出剧目时有何考量?
冯远征:自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人艺就开始选择富有中国特色的精品剧目赴海外巡演。赴俄演出的剧目大部分都是经典现实主义剧作,如《雷雨》《李白》等,这些戏充分展现出由北京人艺创建的“中国学派”演出风格,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喜爱。很多俄罗斯观众认为中国故事讲得很美、很宏大、很有震撼力,这体现了中俄两国在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与共鸣,也可以看出,优秀文化是共通的。
《丝路瞭望》:请您介绍一下北京人艺与俄罗斯同行在戏剧艺术方面的交流情况。
冯远征:北京人艺在建院初期就受到了俄罗斯戏剧艺术的影响,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引入,对北京人艺戏剧表演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北京人艺与俄罗斯戏剧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不仅北京人艺多次邀请俄罗斯知名剧院来华演出,同时也有中国戏剧作品在俄罗斯进行展示和交流。
进入21世纪后,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戏剧领域合作也更加深入。北京人艺与俄罗斯多家知名剧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限于戏剧作品的展示和演出,还包括戏剧教育、戏剧理论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等。
《丝路瞭望》:近几年,北京人艺策划了一系列与俄罗斯戏剧有关的活动,受到欢迎。基于您的观察,中国受众对俄罗斯戏剧的接受程度与欣赏偏好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冯远征:俄罗斯拥有深厚的文学和戏剧传统,在中国也拥有很多粉丝。去年11月,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镇院大戏”《静静的顿河》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不仅吸引了很多对原著小说和俄罗斯文化都很熟悉的老一代中国观众,也有很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让我尤其感动的是,在8小时的俄语演绎中,几乎没有观众退场,也没有人睡觉,这充分说明这部剧作完全可以让新一代中国观众也能理解和感动。
“2024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上,该剧院又一次带来近8小时的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俄罗斯国家话剧院(亚历山德琳娜剧院)也带来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赌徒》的作品《零祈祷》等,相信能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甚至爱上俄罗斯戏剧。
《丝路瞭望》:您认为如何才能让两国在戏剧及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冯远征:中俄两国在戏剧领域的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两国戏剧团体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和多样。未来可以期待更多高水平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中俄两国之间举行,这不仅将推动两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还将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搭建更加坚实的桥梁。
诗人郭小川曾说:“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