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动荡期。综合国力博弈与全球战略竞争日益激化,地缘政治裂变与国别内部冲突此呼彼应,科技进步在带来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也蕴藏全新挑战,局部战争外溢升级风险持续增大。在此背景下,互为重要邻国并且同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与俄罗斯,不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责任和义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面临机遇和考验。在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更要准确认知中俄关系与时俱进的内生动力,努力维护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时代同步的历史大势。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进入新世纪的国际社会充满机遇与挑战。作为国际关系主轴之一的中俄关系也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中国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同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持续向好。俄罗斯方面,国内体制改革与对外政策调整同时启动,举世瞩目。2000年7月,普京以俄罗斯新任总统身份对中国进行首次访问,两国领导人一致确认,中俄两国建立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共同发表了中俄《北京宣言》、中俄《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等。双方的相互了解、政治互信和友谊进一步增强。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同时发表了《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前者作为指导21世纪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双方世代友好、互不为敌的和平发展理念。
2002年,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外贸易总额位居世界前列,民族复兴势头强劲。俄罗斯也开始摆脱内外交困局面,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大。双方与美国及欧盟的关系都有大幅度改善。12月初,普京总统再访中国。双方在联合声明中重申,要不断扩大、推进并以新的内容充实和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在双方共同关切的问题上协调立场、相互支持。声明体现了“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永不为敌”的共同意志与决心。
2004年10月,普京总统第三次访华。双方签署了关于两国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包括黑瞎子岛在内的所有争议问题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得到解决。此访期间,中俄两国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结束,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互惠性、稳定性、可靠性再一次充分显现。
据中方统计,自1999年起,中俄贸易额10年间平均增速近30%。到2008年时,中国已成为俄第二大贸易伙伴,俄重回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之列。中俄共同发力,不断拓展发展利益的互补性,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强大动力。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也是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互利合作前景愈加广阔。
2009年,时逢中俄两国建交60周年。中俄双方除发表联合声明外,还签署了有关能源、交通、航天合作的重要文件,包括共同进行火星及火星空间环境探测的协议。中俄双边贸易额达568亿美元。两国相互投资合作、军事技术合作、地方政府合作均呈走势良好、方兴未艾状态。
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亦持续推进,成就斐然。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转型升级为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成为中俄联手中亚国家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安全的重要平台。双方在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多边机制内的合作愈加深入。2009年,中俄联手印度、巴西构建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式诞生。两国在改变世界力量对比、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开始发挥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2010年,用时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的话说,是“推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果显著的一年”,“俄中两国元首举行过六次会晤,这足以表明两国最高层面的往来十分频繁。”双方高度评价中俄友谊关系新篇章,充分肯定中俄两国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双方共同确认,中俄关系已成为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向纵深发展符合历史正义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历史新时期,中方更加重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巩固和发展。俄罗斯方面,普京再次当选总统,俄内政外交的“普京特色”再度彰显。中俄外交关系的不断上升及对国际秩序重构的影响力度不断增大,引发国际社会格外关注。
2013年3月,习近平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首访俄罗斯,强调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外交全局中占据优先地位。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时签署了《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中俄关系更加务实,更有活力,也更有发展前景。
2014年5月,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在北京举行。两国元首举行会晤并发表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将共同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继续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双方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体现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新特点。双方在军事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方面的深度合作也力度空前。
2019年6月,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又一次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共同擘画中俄关系发展蓝图。在两国元首的亲自部署和引领下,双方各领域特别是传统能源、航空航天、军事技术领域的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两国人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全面战略协作的红利。
2020—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俄领导人和相关方面通过电话沟通、视频连线等方式,保持沟通,共克时艰。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普京赴“冬奥之约”访问中国。普京此行时间很短,但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内容丰富,表达了对于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和秩序观的一致立场。此外,两国还签署了15份合作文件,涉及经贸、能源、科技、金融等诸多领域。中俄双方“共同开启后疫情时期中俄关系崭新篇章”再次表明,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既实实在在地造福于两国人民,也有助于实现国际公平与正义。普京此次访华不久,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导致俄与美欧的关系彻底破裂。对俄乌冲突的是非曲直,中国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原则立场,秉持历史正义,推动劝和促谈,得到包括俄乌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理解和尊重。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第九次访俄。此次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再次彰显中俄关系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和强大的内生动力。习近平访俄前夕,中方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包含了尊重各国主权、停火止战、启动和谈、战后重建等12方面内容。访俄期间,习近平开诚布公地阐明了“越是困难重重,越要为和平留下空间”,重申中方愿继续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普京赞赏中方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正、客观、平衡的立场,表示欢迎中方发挥建设性作用。此次访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两份联合声明,旨在深化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规划2030年前两国经济合作重点方向。这时,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已达2300多亿美元。双方并继续加强军事与安全合作,以维护地区安宁与全球稳定,共同捍卫国际公平与正义。
中俄两国共同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符合时代要求
尽管人类社会构成和文明发展进程各不相同,但却是彼此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治理,全球治理需要广泛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国际合作,需要建设性、前瞻性、可操性的行动方案,尤其需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负责任大国率先垂范,采取引领性行动。中俄两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为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G20、APEC重要成员,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拥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习近平主席2023年3月访俄时曾经谈到,中俄两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而最现实的路径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积极主动、全面深入、开放性建设性地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其中首先是经济治理和经济治理体系改革。2009年开启的金砖国家合作,就是中俄共同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的重大举措。
2011年4月,金砖国家峰会发表《三亚宣言》,主张国际经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应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2012年的金砖峰会探讨了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可能性。2013年,在南非德班举行的峰会决定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成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和智库理事会,同时公布了财金、经贸等近20个领域的合作行动计划。这一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议“努力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其核心建议就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使之更加公平公正。
中俄两国共同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所取得的成果,不仅限于经济和金融等领域。中方领导人多次表示,愿同俄方密切双边沟通,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G20等框架内合作,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俄共同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与中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是高度契合、息息相关的。基于这样的考虑,2024年2月,中方代表团赴俄参加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发起的“共同抵制新殖民主义”国际政党论坛创立活动,使该论坛有望成为中俄执政党携手各国进步力量、推进全球政治治理的重要平台。
中俄两国关于共同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的原则立场,在双方已发表的共同文件中多有阐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譬如,在北极开发与治理方面,中俄两国需协调立场,共同行动,努力消除美国等西方国家因俄乌冲突而中止北极理事会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双方决定,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机制下,成立中俄北极航道合作分委会开展相关合作,共同推动北极成为和平、稳定、建设性对话和互利合作之地。
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共同性问题只有在世界各国广泛参与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当前形势下,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与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集团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及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共同事业紧密相连。单枪匹马不可取,单打独斗不可行。中俄两国仍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仍需联手各种进步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使两国有关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政策主张,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转化为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响应并自觉参与的共同行动。
10月22日至24日,2024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俄罗斯举行。如何强化已经拥有10个成员国的金砖合作机制,提升金砖国家内外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是摆在中俄两国面前的重大外交议题。俄罗斯作为东道主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和主张,中俄两国应加强政策沟通与立场协调,共同引领金砖合作朝着实现真正的全球治理、构筑健康稳定的国际新秩序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金砖合作引领“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并带动整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合作”。
中俄联手参与并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有助于提升中俄两国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打破美西方国家对全球事务的垄断和操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全球南方”即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进而有助于解决困扰国际社会的治理滞后、治理缺失、治理异化、治理失能等问题,推动国际政治关系、经贸秩序和安全架构朝着更加健康、公正、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全球安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拓展人类文明互鉴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在共同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的历史性大博弈中,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但也势必会在战胜困难、应对风险、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激流勇进、踔厉前行,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中俄两国通过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地区安宁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命运与共的光明未来,是锐不可当的时代使命,也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大势。
于洪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诗人郭小川曾说:“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