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世界超市”中的国际化医学中心 ——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助力健康丝路建设

2025-01-21      撰文/徐键

  2024年10月19日,在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校区启用一周年之际,这所坐落在义乌的学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金秋礼物——获批“去筹”并正式揭牌成立。

  从与义乌市政府合作共建全国首座落户县域的直属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四院”),到依托浙大四院正式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以下简称“浙大国际医学院”),浙江大学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高水平国际医学教育基地和医学研究的学术高地,交出了一张浙大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以及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优秀成绩单,开启了一座城市及区域现代化的“加速键”。

  筑巢引凤,扬帆起航

  义乌是“一带一路”重要国际贸易支点城市,横贯欧亚大陆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由此起始。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常驻1.5万名外商,每年的外商出入境人数超50万人次,各类外资主体达8000多家,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使义乌当地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2014年,与“义新欧”首发同年,由义乌市出资建设的浙江大学直属附属的浙大四院正式开张。经过7年创业发展,2021年10月,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评审;同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第63位;截至目前,连续四年蝉联A+等级,排名稳居全国前5%,科研业绩亦跻身全国医院百强。

  浙大四院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生动实践,也是校市合作的典范。对照全球最好医学中心发展模式,浙大四院离母体较远,周边医学教育和科研的伙伴欠缺,发展后劲不足。为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义乌市和浙江大学再次携手,以浙大四院为基础,共建浙大国际医学院,同时配套建设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医教研深度融合的“三院一体”创新发展模式由此开启。

  2020年5月,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成立。作为医学院和医院的科研支撑与转化平台,研究院建筑面积4万平米,建设生殖、肿瘤、遗传、代谢、衰老和RNA等六大中心,同步建成世界一流的实验动物中心、生物样本库、公共技术平台等支撑体系。

  2020年12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浙大国际医学院建设。该院是全国首个以“一带一路”命名的医学院,旨在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优质高等教育,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同时与医院和研究院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医学中心。

  同年,浙大国际医学院开始成规模招收研究生。2023年10月,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国际医学院校园正式启用,浙江大学英文授课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MBBS)项目整体转入。目前,已招收两届国际本科生183人,来自亚非欧美各大洲42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国际医学教育

  从建设伊始,“三院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就以国际化为特色,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合作占据主导地位。

  伊曼纽尔是一位来自加纳的博士生。来中国之前,他在加纳国内已经拿到了人体解剖学的硕士学位,并且已经在当地高校担任教职。之所以仍然选择来浙大国际医学院攻读生殖学科博士,伊曼纽尔表示,中国医学近年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加,特别是当得知著名生殖医学专家黄荷凤院士在浙大国际医学院担任院长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申请来浙大国际医学院深造。加纳当地针对妇幼的卫生保健相对薄弱,伊曼纽尔希望自己学成归国之后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水平。

  伊曼纽尔代表了这些来华留学生的普遍心态: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令全球瞩目,他们希望来到中国学习和体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也令许多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学生看到了南方国家发展的潜力,他们渴望能学以致用,为自己祖国的发展和与中国的互利合作添砖加瓦。

  另一位2024级本科生马祖拉来自坦桑尼亚,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马龙”。他介绍说,坦桑尼亚有众多的中国援建项目,涵盖交通、医疗、文化等各个领域,他常去观看比赛的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就是中国援建的,马龙感觉自己的生活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计划来华攻读医学和工程学的双学位,未来成为一名医学工程师,将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先进医学和电子技术结合起来,系统性地引入坦桑尼亚,从而广泛地造福祖国百姓。

  秉承浙江大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浙大国际医学院在学生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首先是实行双导师制,从本科生入校开始,就有临床导师和学术导师双重指导;其次,充分发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特色,将接触临床的课程提前到第一学年,让学生早期到医院各科室轮转,体验真实的诊疗环境;第三,“医+X”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设人文社科类特色课程;与国外顶尖医学院校合作,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进行海外交流。

  国际学生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在地国际化”。浙大国际医学院通过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与本地居民和外籍人士交流等,引导国际学生了解中国、融入中国。浙大国际医学院学生组织了文化社、媒体社等多种社团,通过短视频,将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经历和见闻传播到海外的社交媒体,这大大增强了浙大国际医学院在海外尤其是学生中的影响力。在2024年的新生中,就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来自于2023级学生的介绍。

  目前,浙大国际医学院计划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着强烈需求的卫生领域,增设国际药学、国际护理、口腔、中医等专业,不断提升国际医学教育质量,培养知华、爱华、友华的国际学生,培育一流医学科学家和健康行业领导者,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加强医学和人文交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以国际化标准,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

  浙大四院在筹建期间即以全球顶尖医疗机构为标杆,引进了一系列国际化标准,正式运行3年来,陆续通过了JCI、ISO15189等国际论证。

  为响应义乌开放发展的需求,浙大四院于2016年设立国际门诊部,目前已经为来自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提供了医疗服务,成为浙江省诊疗外籍患者最多的医院。2023年,浙大四院服务外籍患者1.57万人次,预计2024年将超过1.8万人次;今年以来,已有18名外籍宝宝在院出生。

  2021年,浙大四院引进了义乌首位外籍医生——精通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也门医生阿马尔。阿马尔医生不仅在医院坐诊,也通过网络问诊,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和语言优势,阿马尔医生为众多外籍人士提供保健咨询,成为国际交流的纽带。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际患者,浙大四院提供全流程国际化诊疗服务,包括自助挂号、线上诊疗和官方网站均开通英文版;提供双语检验、检查报告服务;与全球22家机构签约提供一站式涉外保险直付服务;组建有多语种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志愿者队伍等。

  除此之外,浙大四院还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宣传推广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2023年6月,浙大四院国际微波消融技术培训班举行,吸引了来自尼泊尔、菲律宾、俄罗斯等十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50多名医生参加。专家讲师们围绕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高危部位肝脏肿瘤,下肢静脉曲张热消融治疗,纳米技术在微波消融术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微波消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沿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还组织学员对培训中提到的临床操作进行了手术演示观摩,让学员们能够近距离观看专家手术,并就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现场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伙伴

  近年来,浙大四院已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斯里兰卡、津巴布韦、南非等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开展交流合作,覆盖人员互派、师资培训、医学生交换、博士生联合培养、合作研究和学术会议等领域;同时联合企业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医院建设、运行、人员培训等服务;先后接待泰国、智利、多米尼加、乌拉圭、斯洛伐克、哥伦比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驻华大使和总领事来访。

  未来,浙大四院将利用好义乌得天独厚的国际交流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和广泛交流。在加强在地医教研全球合作与服务的同时,更多地“走出去”,探索共建海外合作医疗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海外实验室,开展更多、更高层次的教学合作项目,奋力打造“三地两区一中心”,即就医目的地、学习首选地、创新策源地,“一带一路”新医科建设示范区、医教研深度融合样板区、国际医学开放旗舰中心,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支重要国家力量。  

  徐键: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院长,现任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image017-f.jpg

幸福的笑脸就是喀什最璀璨的风景

诗人郭小川曾说:“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

2341733473215_196.jpg

盛世莲花映华章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GSS00708.jpg

筑文化基石 守博物初心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