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不仅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也需要边境地区微观层次的积极融入。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云南边境地区发展迅猛。2021年7月,云南出台《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2年11月,云南提出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迈进。2023年,云南已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374个。云南边境地区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深刻地反映在居民幸福感的增强提升上,既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也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
云南边境地区的物质现代化
云南边境地区的物质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近年来,云南边境地区在旅游、边境贸易、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密切相关。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云南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推动与周边国家的跨境经济合作。德宏州瑞丽市依托瑞丽口岸、畹町口岸、弄岛通道等盘活边境贸易打造幸福村,推动边境小集市发展带动群众增收。通过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升。文山州麻栗坡县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边境乡村观光游览,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素,也是云南边境地区物质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云南通过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以及省内乡村公路等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连通性和居民生活便利度。电力和水利设施的改进同样对居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临沧市将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和建设绿美公路相结合,其十个边境乡镇均通三级公路,44个沿边行政村均通硬化路,320个沿边行政村自然村均通硬化路。昆明安宁市帮助西双版纳磨整村建设了1.2公里污水系统、7.7公里给水线路,解决磨整村长期以来供水不足、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云南边境地区积极响应“绿色丝绸之路”的发展理念,在物质现代化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可持续旅游的推广,不仅保护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绿色”基础。西双版纳州打造出“曼暖典傣族织锦之乡”“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等一批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展销活动,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创新转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云南边境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建立生态保护区、可持续林业等。怒江州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点,启动实施建设怒江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五年行动,推进高黎贡山生态保护。
居民幸福感的多维提升
云南边境地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表现在社会服务增强、文化保护与发展、社区和谐与安全、环境美化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全方位提升。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边境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了更具幸福感的生活体验。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云南通过改善教育、医疗资源,加快社会服务的现代化进程。新建和改善校舍给边境地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医疗资源下沉和服务水平提升,尤其是边境基层医疗卫生院所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培训,改善了居民的医疗条件和健康状况。同时,多元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当地政府及社区积极举办民族传统节日等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增强了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并通过跨境友好交流等活动推动民心相通,不仅保护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也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为建设紧密的“一带一路”人文纽带贡献了基层力量。
边境地区的和谐与安全对于提升居民幸福感至关重要。通过加强边境地区安全治理,民众感受到了更强的安全感、归属感,这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和谐与团结。边境地区的稳定和谐,离不开跨境安全合作有效推进,这也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推动。
环境的美化和生态保护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通过实施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环境保护项目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环保的意愿。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些都直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国门书店、国门书舍、国门文化中心的建立,以及各种文艺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物质现代化与居民幸福感交互赋能
在特定发展阶段,一个地区物质现代化与居民幸福感提升之间存在深层次互动关系。边境幸福村建设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发展,更重视居民幸福感的全面提升。在云南边境地区,物质现代化与居民幸福感提升的交互赋能,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具体落地边境基层的鲜活实践。
经济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现代化在云南边境地区表现为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直接拉动了边境民众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大力发展边境旅游业和边境贸易、互市贸易,边境民众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了边地文化特色。
基础设施改善与社会福祉的增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交通、医疗、教育设施的完善,对提升居民的社会福祉起到了关键作用。良好的交通网络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提升则直接对应改善了居民的健康和知识水平。这些变化增强了边境民众对于现代生活的满意度,提高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文化保护与身份认同的增强。在物质现代化的过程中,云南边境地区特别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和节庆的举办,使边境民众保持自己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和身份认同。这种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是边境民众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源泉。
环境美化与生态意识的提升。物质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工作,增强了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和责任感。清洁的水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边境民众的生活质量,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意识。
社区和谐与安全感的增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治理的优化,云南边境地区的社区和谐和安全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不仅体现在犯罪率下降和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上,也反映在边境民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对邻里的信任感上。同时,通过民众参与守边行动也激发了其对维护边境安全的责任感。社区和谐和边境稳定是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化成果的直接体现。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云南边境幸福村建设在物质现代化和居民幸福感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这一进程中也面临着挑战。首先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保护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边境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动,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现代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保持云南边境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也是一个重要议题。此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仍需进一步提升,以满足边境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关乎边境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面向未来,云南边境地区的发展值得期待。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可以预见区域将继续推进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云南边境地区将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能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绿色发展经验。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仍将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点。此外,边境地方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通过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加强民生保障,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也可借助“一带一路”的桥梁,与周边国家分享资源与经验,共同提升区域幸福指数。
张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成为象征智慧、顺利、长寿、祥瑞的文化符号。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