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是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期待中的传播才是有效传播。公共外交是助力政府外交的有效补充。以跨文化传播案例为抓手,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人文公共产品,可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心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公共外交话语格局,从而推进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自2013年春天,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向世界提出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入人心,不少国外政要和重要意见领袖也重视并使用这一理念。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组成“三大全球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世界变局中提升公共外交话语
近年来,世界局势跌宕起伏。大国之间、热点地区矛盾加剧,迫切呼唤国际社会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同时,日益发展的中国也亟需向世界讲清自己的发展故事、阐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并不仅是政府外交所要担负的使命,每一个独立个体也是公共外交的独特面孔。除运用宏观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之外,以个人视角开展叙事会更为贴近受众,更易促进异国民众心意相通。“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人民心通意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能力。
公共外交是一种民间表达,可以共享价值观念,是助力政府外交的有效补充。共享共同价值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心平气和地去接受差异化的认知,永远剑拔弩张是不能达成共识的。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所指出的:“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为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这不仅仅是大国之间的共识,更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紧密相连的当下,世界上每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助力者,同时也是共同体的受益者。
重视跨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应用
在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除尊重别国文化、心平气和地讲述中国故事外,用对方感兴趣的方式讲好共同故事、促进双方心意相通也是一种重要能力。讲故事需要有好的故事题材,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需要找到“好故事”的有效载体。好的故事题材潜在于各国文明的相似性之中,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对象和实际场合进行叙事,才有可能拉近与交流对象的距离。
例如,大量案例可以证实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在促进文明互鉴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法国巴黎每年春节期间举办彩装大游行,美国纽约在2003年将春节定为市民的公共假日,加拿大从多伦多到温哥华每年都要举行大型春节游行联欢活动……中国的春节风还吹到了芬兰的罗瓦涅米。罗瓦涅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官方认可的圣诞老人故乡。每逢春节,当地的居民们就会放鞭炮、耍龙灯、穿唐装,小镇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中国节日氛围。作为两个重要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春节与圣诞节直到今天依然相互交融,人类对于喜庆、对家庭团聚、传递爱、分享爱、期待美好未来的愿望是一致的。春节与圣诞节等跨文化传播案例,正是通过阐述文化符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以中外文化牵手结对的方式,建立起文化沟通交流的新路径。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的策略提升
当今世界不少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文化误读。以跨文明传播典型案例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互换视角、心平气和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审视沟通过程,最终将公共话语融入双方的生活方式之中。
推动人文交流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国际社会提供行之有效的人文公共产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尊重文化差异,在比较之中消解文化成见,才能实现不同文化的有效链接。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分歧的根源,理解、尊重文化差异性,才能共同完善更为包容的文化语境,这是公共外交的话语基础。要消除文化成见,扩展可以交流的话题,不去人为夸大冲突,形成可以讨论的对象化议题。
第二、深化人文交流,在对话中实现不同文明的理解和包容。“心相通”跨文化沟通的前提是抓住对方文化需求,真正从实处惠及共建国家,而不是以某种文化模式直接复制和强行推销。跨文化沟通中的理解和包容,意味着超越局部的、肤浅的、当下利益的束缚,在平等对话中建立包容而持久的话语体系,也即优化公共外交话语的重要突破点。
第三、增进文化共识,凝聚公共外交话语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文化共识是在文化比较、文化沟通过程中达到共识,挖掘不同文化之间共同的文化记忆、彰显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越心平气和才越能尊重独特性,独特性并不意味着对抗。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例,由世界不同文明和文化构筑的丰富文化遗产不应该停驻在远古时代,而是应该活在未来。文化遗产、传统习俗、节庆礼仪等层面都需在文化共识中完成当代价值的转化与唤醒,需依托行之有效的文化抓手激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情感共鸣,抓住年轻一代的文化兴趣,找准其需求期待,共同建设具有历史连续性的丝路文化记忆,共享“一带一路”共建历史文化的新认识、新话语,形成时代性的文化价值系统。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有效借鉴跨文化传播典型案例经验,尊重不同文明的起源演变,将文化共识融入日常之用,从而开启文化交流新篇章,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冯欣: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成为象征智慧、顺利、长寿、祥瑞的文化符号。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